高干并州獨領兵,延綿數世節孝名,
鴻儒悍將戰壺關,藏否史冊書者情。
——超群詩書話三國之藏否高干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西藏書協副主席,拉薩書協主席【高延鴻】
【書者簡介】
高延鴻 筆名秦鴻,籍貫河北懷來,研究生學歷,國家注冊建筑師、高級經濟師、高級工程師。藝術任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西藏自治區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西藏青年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拉薩市書法家協會主席、江蘇省國畫院江蘇省書法研究院特聘書法家、和州書法院副院長、沅江市書法家協會顧問、宣化書法家協會顧問等。工作任職:西藏自治區水利科學研究所所長、中國水利學會水利史研究會委員、西藏自治區水利學會秘書長等。作品入展中國文聯、中國美協、中國書協、西泠印社等主辦西泠印社詩書畫印大展、第20屆中日自作詩書法展、首屆山東(國際)美術雙年展、夢回瑯琊2010九人書法篆刻聯展、文之龍全國實力派書畫家提名展、簡帛耀洞庭國際簡帛書法邀請展、世界華人慶奧運名家書畫大展等百余屆次國內外專業展覽。榮獲中國文聯、中國書協等主辦向人民匯報-文質兼美優秀基層書法家創作活動、全國產(行)業文聯書法精品展覽優秀作品獎、紀念中國共青團成立85周年書畫展優秀獎、全國中青年書畫學術展書法學術獎等數十屆次專業展覽獎項。編著出版刊介《翰墨丹青-中國當代書畫篆刻家·第二輯·高延鴻》、《中華經典與收藏十人書法精品集》、《中國書法百家寫古詩文集叢》、《和諧龍鳳全國書畫名家精品集》、《中國書法通訊》、《書法報》、《中國鋼筆書法》雜志及2013藏歷春晚等數百余冊典籍傳媒。作品敬獻十一世班禪額爾德尼·確吉杰布大師,并被王震故居、黃繼光紀念館、吳一峰藝術館、沈善文將軍等文博單位和個人收藏。策劃組織全國當代中青年書法名家學術邀請展、首屆拉薩市書法篆刻藝術作品展覽、第五屆拉薩市書法美術攝影作品展覽、西藏當代中青年書法家作品邀請展等十余屆次藝術活動。中國書協、中國美協藝委會等授予中國書法進萬家活動先進個人、漫畫優秀作者、全國百名雙優書法家、格?;〞ㄋ囆g獎創作獎諸稱號。
【筆者心札】
高干,這個人物,是值得一寫的。雖然他是袁紹的外甥,也是袁紹的部下,但是在三國歷史上有可歌可泣的故事,也有治理并州這個邊胡地區七八年安安靜靜,沒有大的動亂的輝煌業績,更有壺關一戰名垂青史以少戰多的悲壯戰歌。他成了三國前期的最后一面抗曹大旗。但也是很容易被人們忽視的一個古代文武雙全的儒雅悍將之一。
“高干并州獨領兵”。這是筆者四句的第一句。一個“獨”字含義很深。袁紹當年絞殺了河北的最后一個勁敵公孫瓚,青幽并冀四個州獨掌手中。他沒有按照能力大小叫手下的將領去把守,而是自己獨掌一州,兩個較大的兒子袁譚和袁尚各領一州。把并州交給了高干。高干何許人也。是袁紹的外甥,說是親戚,可畢竟他還有兩個兒子袁熙和袁買。本身袁紹還是個小心眼子,他是怎么考慮的呢?當然也有謀事和大臣諫阻過這事,他沒有考慮自己和袁術怎么回事,兄弟幾人各立山頭,肯定會有一番爭打,袁紹想的是教孩子們歷練歷練,更重要的是讓他們遠離權力中心。高干獨領并州,就得說說“延綿數世節孝名”。
高干的出身雖不是三公之家,但是也是東漢末年的名門望族。他的高祖父,不事王莽,烈節垂名;曾祖為官清廉,撫養他的5個喪父的孤苦侄子。有一段對話,后來是高家家訓:他的妻子說,“君累經宰守,積有年歲,何能不少為儲蓄以遺子孫乎?”回答說:“我以勤身清明為基,以二千石遺之,不也可乎!”。高干的祖父,司隸校尉,父親高躬,蜀郡太守。高家的前四代都是郡守、刺史,封疆一隅。高干的母親是袁紹的妹妹,所以他獨領并州,也是一種家族命運的延續。當然,高家和四世三公的袁家聯姻,本身就是一種強大,一定意義上也還決定了高干的命運。出身名門,受教育好,成人之后,才干氣質自是不同,很容易有名望。也許青少年時,高干不是個武將形象,也難怪后人夸他是儒雅悍將。謝承后漢書說:干字元才,才志弘邈,文武秀出。
高干于漢末亂世,自然選擇了袁紹為主。人生倘若如戲,仕奉袁氏即是高干一生主要的曲目。袁紹姿貌威容,愛士養名,既累世臺司,賓客所歸,加傾心折節,莫不爭赴其庭。不過高干第一次隆重登場還是公元191年替袁紹說服韓馥讓出冀州主導權。當時的袁紹駐軍于廷津,用耿武等人的話說是孤客窮軍,仰馥鼻息,急需取得冀州作為根據地,遂以逢紀之謀,借公孫瓚雄兵造勢,武備即舉,繼之以辨士口才。袁紹為此精心挑選出強大、值得信任的游說團前往鄴城,根據資治通鑒,名單如下:高干、辛評、荀諶、郭圖。后三人都是潁川名士,袁紹心腹謀士。以高干為首,除了親戚關系,是對高干能力的一種肯定。
高干等先以局勢恐嚇韓馥,達到先聲奪人的震懾效果。韓馥果然畏懼,答應讓出冀州。高干一行圓滿完成任務,為袁紹構筑河北霸權奠定了基礎。袁紹一向信任高干,視高干如己出,授之并州。并州在后漢領上黨、太原、云中、雁門等九郡。胡漢雜居、民風粗獷、社會環境十分復雜,高干如何治理,史料很少,但是,肯定要修復和匈奴單于的關系。當時匈奴雖在并州界,和高干等并無糾紛。一葉知秋,高干時期的并州,外族、豪強叛亂攻伐郡縣的事件很難在史書上找到。高干出身望族,習得舅舅袁紹好養士的秉性。而本身望族的出生,素貴有名,文武秀出的個人魅力,都便于他籠絡士林。把持上黨糧道。
袁紹死后,袁氏基業風雨飄搖,高干依然支援袁氏糧草,成為曹操拔鄴的重大阻力。“鴻儒悍將戰壺關,藏否史冊書者情”。鴻儒悍將的事情已經解釋過了,也就是說,怎么寫歷史,由寫歷史的人的情感和避諱所致。上海大學的歷史系教授朱學勤先生,就專門研究過高干這個人物,說高干通曉文事武略,在河北地區聲望頗高,他總共奉命統治并州七年之久,治績卓越。這里只說壺關之戰。曹操拔鄴城是在公元204年8月份,高干隨即投降,又在公元205年8月左右叛曹。短短一年時間而已。原因是高干隨袁氏十數年,受恩既多,付出也不少,加上高家對孝義看的很重。以并州降曹,曹操便立即更置太守、郡縣、長吏,對高干猜疑甚重。而高干心計深沉,能在短時間兵變,控制壺關,說明他素有準備,也是多年經營并州的成果。
上黨郡治本是長子城,是糧道,壺關是上黨郡的政治軍事中心。堅守壺關的意義十分重大。在高干的規劃里,此次兵變趁曹操征幽州未還,據壺口關險要,拱衛壺關城。南面連和河內、河東、弘農三郡豪族以為犄角之勢。想利用險要的地勢抵御曹軍。時曹操出征未歸鄴成,先令拔寨名將樂進,儒雅好兵李典攻擊壺口,高干退還壺關城防守。以兵勢就使敵人棄天險而還,十分高明。不過,壺關城也是堅守之地。樂進、李典始終無法攻下壺關城。這幾乎是樂進傳里樂進攻城拔寨唯一的挫折。高干以孤軍防守壺關,獨戰曹操大軍七,八個月,是個非常杰出的武將。那可是在沒有糧草沒有外援的情況下,一個小小的壺關,親自又打了3個多月,說明高干真的有才干。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