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重托肩蜀道難,智勇忠思扶劉漢,
樂此不疲北伐事,山川已危敢回天。
——超群詩書話三國之姜維北伐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安徽】省書協副主席 任智
【書家簡介】
任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安徽省書協副主席,阜陽市文聯名譽主席,書協主席,阜陽書畫院名譽院長。
【筆者心札】
簡單的解釋四句的意思,再說姜維。在天水諸葛亮收姜維的時候,已經把蜀國折騰的差不多了。諸葛亮喜歡姜維,是因為姜維智勇雙全,不像自己不能舞刀弄劍。而且至孝聞名,這樣的人會忠君思事,全力復漢,所以諸葛亮把平生所學,甚至寫的兵法韜略,實戰心得都給了他。果不其然,姜維為了報答師父的知遇之恩,九進中原,十一次北伐,他知道蜀漢江山已岌岌可危,但是,精神可嘉,雖無力回天,還是一個“敢”字,勇往直前,不怨不悔。
還說姜維,的確是個將才,有膽有略。可是膽大過之,生逢蜀運將盡,又與強敵過招,所以只有“敢”了,只有“忠”了。當時蜀人郤正有段話足可說明:“姜伯約據上將之重,處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資財無余,側室無妾媵之褻,后庭無聲樂之娛。衣服取供,輿馬取備,飲食節制,不奢不約,官給費用,隨手消盡;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貪厲濁,抑情自割也。直謂如是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談,常譽成毀敗,扶高抑下,咸以姜維投厝無所,身死宗滅,以是貶削,不復料擿,異乎《春秋》褒貶之義矣。如姜維之樂學不倦,清素節約,自一時之儀表也。”
五丈原之后,姜維一直作為軍事主將,在漢中西北一帶作戰,積功甚巨,當為蔣琬費祎之下第一人。蔣琬費祎死后,他升任為大將軍,已經掌握了蜀漢軍務大權,由曹魏一小吏成為蜀漢大將軍,蜀漢對其確實不薄,難怪姜維忠心耿耿。
我自己揣摩,我們除了喜歡諸葛亮以外,另外關注的就是姜維了,姜維的形象在讀者心目中還是很重的。
姜維(202-264),字伯約,天水冀縣(今甘肅甘谷東南)人。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官至大將軍。少年時和母親住在一起,喜歡儒家大師鄭玄的學說。因為父親姜冏戰死,姜維被郡里任命為中郎。諸葛亮軍出祁山,姜維和功曹梁緒、主簿尹賞、主記梁虔等從天水太守馬遵在各地巡查,馬遵得知蜀漢大軍到來,各縣都響應蜀軍,懷疑姜維等人異心,于是扔下姜維等人,連夜逃往上邽。姜維等人追之不及,回城時城門已閉,于是率領所部前往冀縣,而冀縣也不放姜維入城,姜維不得已,投降諸葛亮。馬謖兵敗街亭,諸葛亮拔西縣千余家回蜀,導致姜維與母親分開。后來姜維母親給姜維寫信,讓姜維回去,姜維回信說:“良田百頃,不在一畝,但有遠志,不在當歸也。”
街亭之敗,諸葛亮一失,天水關收了姜維,諸葛亮一得。“亮辟維為倉曹掾,加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時年二十七。”又推薦給自己已經選好的接班人蔣琬等人,還引見給后主。對一個年輕的叛將如此垂青,可見姜維確實有過人之處,而諸葛亮的垂青,姜維之后就漸漸成為了蜀漢的頂梁柱。
諸葛亮死前,姜維并沒有得到過多的表現機會,雖然他的官已經升遷到中監軍、征西將軍。所以諸葛亮死后的三國和諸葛亮死前的三國受到的關注完全不同,但是后三國時代那些大將謀士的實力完全不亞于前三國時代。
諸葛亮對魏六次用兵,姜維都是與魏延、王平張翼等一起戰斗的大大小小也沒少立功。諸葛亮一死,蜀國軍隊南退,大家都不愿意斷后,姜維自己扛了下來。魏延被殺,姜維回到漢中。三國演義里說的是諸葛亮把自己寫的所有兵法和心得都傳給了姜維,他們之間差了20多歲,就是一代人,也是師生關系。這一點史書沒有明確記載,可是,那時姜維33歲,諸葛亮之后的三國,敢于跟魏用兵的除了姜維,還真找不到第二個人。
姜維是按既定方針辦的,他以攻為守,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承擔了諸葛亮的遺策。姜維九次出征,也是坎坷不平。他哪里有諸葛亮的威望,開始一在外邊打仗,家里就會受到費祎的牽制,費祎是主張防守內安。后來,又有黃皓這個宦官在宮內搬弄是非。所以,雖有九次出征的記錄,但是,每次都不是兵多將廣,糧草滿滿。因此,沒有所占,都不敢久留,往往糧盡而返。所以姜維的打仗,只是起到了提醒魏國,蜀漢一直想滅你恢復漢室的作用。
后來聽聞成都投降,姜維也“投降”了鐘會,勸言 “但取鄧艾,相國知我能獨辦之。今來大重,必覺我異矣。便當速發。事成。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漢,不失作劉備也。我自淮南以來,畫無遺策,四海所共知也。我欲持此安歸乎!”
只是姜維對蜀漢忠心耿耿,他這一計劃就是為了恢復蜀漢。假如一旦事成,姜維一下反敗為勝,可以成就天下異策,不世之奇功。我們形容一個人膽大,就說 “斗膽”,這就與姜維有關。當魏將士對姜維的計策非常憤怒,姜維死后又剖開姜維的尸體,發現姜維的膽如斗大。然司馬家可不會那么傻,再培養一個司馬懿出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