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經典2015秋季大拍將隆重推出《中國書畫》、《中國書法》、《一代草圣——林散之書法》、《新金陵畫派》、《藝術南京——南京頂級畫家》、《魔語——董欣賓書畫》等專場。
眾所周知古代書畫是藝術品收藏市場上最為穩健的收藏門類,因其需要專業的文化修養和藝術知識,所以有較高門檻,一直處在藝術品收藏金字塔的頂端。朱紹良先生曾經說:“古代書畫首先是存世量少,不適合資金炒作,征集極其困難;其次,搞古代書畫收藏需要豐富的文化底蘊,需要對書畫藝術有極強的理解與掌握,對歷朝歷代的時代風格與作者個人風格有全面認識;再次,古代書畫收藏家需要沉淀作品,并耐心研究其屬性,在研究中享受快樂。”
本次秋拍,精心組織策劃,銳意推出《古代書畫》專場精品,以饗藏家。

文征明《金谷園記》 水墨絹本 鏡心 35×74cm
著錄:1.《中國書法家全集-文征明》,P207、P223,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2.《項元汴書畫典籍收藏研究》,P249,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2年。
此件文征明《金谷園記》,款識:余按野史“石崇綠珠環風俱有傳”所載甚悉,金谷園亦是有賦,但其所記各有所主,本末未詳,余故集采諸家而錯綜其事,使按圖而觀,想見其富貴家風及其行事之跡,知樂之不可及而行之不可茍也。實父之爲斯圖有深意焉,耳觀者當自得之。征明。可知其為仇英《金谷園》而作之記。
蕭平先生邊跋可見一斑:文征明,明季中葉吳門風雅之所歸也。其畫固爲吳門畫派之首,其書亦吳門書派之翹楚也。此其小楷《金谷園記》真跡,閱其后記,知爲仇英畫卷所書,何日分散不可考矣。察其書跡,挺秀高雅,出之鍾王,而風神自足,當爲文氏中歲力作。又經明代湛若水、項子京、清代成親王暨現代美國龐耐女士遞藏,識者寶之。時己丑小雪于廣陵,戈父蕭平。其上并有明代“湛若水藏”印、著名藏家項子京的天籟閣、檇李項氏之家寶玩、檇李等印,可謂流傳有序之佳作,對于研究文征明書法有極高的價值。

任伯年 東山絲竹圖 設色紙本 立軸 131×66.5cm
著錄:1.《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P525,注明:仁頤(伯年)為吳昌碩作《東山絲竹圖》。
2.《任伯年畫集》P260,長城出版社,2003年7月。
備注:中國嘉德2014秋季拍賣會1685號。
任伯年的繪畫發軔于民間藝術,他重視繼承傳統,融匯諸家之長,吸收了西畫的速寫、設色諸法,形成自己豐姿多采、新穎生動的獨特畫風。此幅作品由吳華源題跋可知為《東山絲竹圖》,人物形象高古,意境幽遠。

任伯年 松鶴延年 設色紙本 立軸 123×63cm
任伯年的主要成就是在于人物畫和花鳥畫方面,往往寥寥數筆,便能把人物整個神態表現出來,著墨不多而意境深遠。其線條簡練沉著,有力瀟灑。他的花鳥畫,總是把花與鳥連在一起,禽鳥顯得很突出,花卉有時只作背景,整個畫面充滿了詩的意境。任氏一門中繪畫杰出者亦有之,后有“三任”之說(指其叔伯輩的任薰、任熊),但成就最大的無疑當屬任頤。

邊景昭 歲朝圖 設色絹本 立軸 229×110cm
著錄:1.《改訂歷代流傳繪畫編年表》徐邦達著,P57,《歲朝圖》。
2.《歷代著錄畫目》P456,《歲朝圖》。
邊景昭,字文進,明代宮廷花鳥畫家。永樂年間(1403年-1424年)任武英殿待詔,至宣德時(1426年-1435年)仍供奉內廷。后為翰林待詔,常陪宣宗朱瞻基作畫。他繼承南宋“院體”工筆重彩的傳統,其作品工整清麗,筆法細謹,賦色濃艷,高雅富貴。有“花之妖笑,鳥之飛鳴,葉之蘊藉,不但勾勒有筆,其用筆墨無不合宜”之說。邊景昭的墨線氣力十足,變化豐富,精謹細微,柔韌相宜。此幅作品尺幅巨大,又有詳細資料著錄。

佚名 宮苑圖 設色絹本 鏡心 166.5×312cm
此次秋拍征集到了一件尺幅巨大的《宮苑圖》那亭臺樓閣,那景致裝扮,當為其時宮苑之場景人物,采蓮乘舟,涼亭閑敘,假山樹石,一派宮苑的富麗堂皇而又別樣清幽。遺憾只是此幅無名款,若考證為仇實父之作或為天下之驚艷,待有識之人。

慈禧 花卉 設色絹本 立軸 123×60cm
慈禧太后是晚清同治、光緒兩朝的最高決策者,她以垂簾聽政、訓政的名義統治中國四十七年。長期以來,有關慈禧的史學論著和文藝作品,大都只講慈禧禍國殃民的一面,甚至把一些與慈禧毫不相干的惡行也加在慈禧的身上。在人們的心目中,慈禧已成為一個昏庸、腐朽、專橫、殘暴的妖后。但慈禧太后又的確是一代才女,她精嫻文藝,歌聲委婉動人,她博學多才,能書善畫,書法長于行書、楷書,繪畫有花卉等傳世。

曾國藩 書聯 水墨紙本 立軸 166×32.5cm×2
備注:嘉德2013秋拍作品,附證書。
老書法以前一直處于洼地,近幾年逐漸走高,尤以文人書法片紙重金,成為近年來拍場上藏家角逐的重點,今次匯成《中國書法》專場,推出一系列名家之作。

伊秉綬 唐人詩句 水墨紙本 立軸 93×44cm
著錄:《中國書法鑒賞》,P123,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備注:中國嘉德2006春季拍賣會作品,附嘉德證書。
伊秉綬(1754-1815),字祖似,號墨卿,晚號默庵,清代書法家,福建汀州府寧化縣人,故人又稱“伊汀州”。伊秉綬生前善書,兼喜繪畫、篆刻,亦工詩文。伊氏的隸書具有鮮明的個性,筆畫平直,分布均勻,四邊充實,方嚴整飭,有強烈的裝飾美術之意趣,沒有晚期漢隸的“蠶頭燕尾”的習氣。伊秉綬其書超絕古格,使清季書法,放一異彩。隸書尤放縱飄逸,自成高古博大氣象,與鄧石如并稱大家。

翁同龢 書法 水墨紙本 立軸 166×80cm
翁同龢是咸豐六年(1856)一甲一名狀元字叔平,號松禪, 別署均齋、瓶笙、瓶廬居士、并眉居士等,別號天放閑人,晚號瓶庵居士。官至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參機務。先后任同治、光緒兩代帝師。其書法遒勁,天骨開張。幼學歐、褚,中年致力于顏真卿,更出入蘇、米。工詩,間作畫,尤以書法名世。晚年沉浸漢隸,為同光書法家第一。當時的書法家對他的書法造詣之高十分敬佩。

何紹基 書聯 水墨紙本 立軸 131×30cm×2
何紹基(1799-1873),晚清詩人、畫家、書法家。字子貞,號東洲,別號東洲居士,晚號蝯叟。湖南道州(今道縣)人。道光十六年進士。何紹基的書法成就很高。各體書熔鑄古人,自成一家。草書尤為擅長。何紹基的楷書取顏字結體的寬博而無疏闊之氣,同時還摻入了北朝碑刻以及歐陽詢、歐陽通書法險峻茂密的特點,還有《張黑女墓志》和《道因碑》的神氣,從而使他的書法不同凡響。何紹基書法,早年秀潤暢達,徘徊于顏真卿、李邕、王羲之和北朝碑刻之間,有一種清剛之氣;中年漸趨老成,筆意縱逸超邁,時有顫筆,醇厚有味;晚年何紹基的書法已臻爐火純青。

鄭孝胥 書法 水墨紙本 立軸 107×32cm×4
鄭孝胥(1860-1938),是晚清重要歷史人物,在當時影響極大,也是中國近代的政治人物、書法家。福建省閩候人。1882年清光緒八年舉人,曾歷任廣西邊防大臣,安徽廣東按察使,湖南布政使等。辛亥革命后以遺老自居。1932年任偽滿洲國總理大臣兼文教總長。鄭孝胥書法工楷、隸,尤善楷書,取徑歐陽詢及蘇軾,而得力于北魏碑版。所作字勢偏長而蒼勁樸茂。鄭孝胥的書法是近代書家中很有個性特點的一位。
南京經典秋季拍賣會預展時間2016年1月1、2號,拍賣時間2016年1月3號,南京丁山花園大酒店鉆石廳。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