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朵云軒秋拍12月14日開始預展,16日舉槌。近年來朵云軒頻頻推出名人書札專場,引起市場關注。今年秋拍,華東師范大學教授、上海文史館館員鐘泰先生的330余通信札驚艷亮相,向世人展示了他與同道和社會名人的密切交往,從中也揭示了學術界眾多鮮為人知的內幕,凸顯了學者書札的收藏價值。

研討會現場

與會的公立機構代表黃顯功、史梅、沈飛德
60多年“朋友圈”逾百人
身為朵云軒顧問,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承載對這批信札進行了學術梳理,發現其中的通信人多達100余位,時間跨度則從上世紀20年代初至80年代末,幾乎涵蓋了大半個20世紀。他指出,鐘泰畢生致力于傳統哲理之學的探究,在執教之余先后著有《中國哲學史》、《荀注訂補》、《國學概論》、《莊子發微》、《春秋正言斷詞三傳參》、《顧詩箋校訂》、《管子侈靡篇》等,造詣深厚,成就斐然。

熊十力像
而他的書信所及好比今天的“朋友圈”也是蔚為大觀。承載發現,其中不僅有馬一浮、王瀣、熊十力、柳詒征、呂思勉、錢基博、夏承燾等一批名聞遐邇的大師,也有李宗仁、陳銘樞、江彤侯、江朝宗、林志鈞、王伯群、蔡元湛、尹石公、徐養秋、岑學呂等耳熟能詳的民國名流,至于在文史、經濟、建筑、醫學等領域學有專長、術有專攻的名家權威,更是多達數十位,如馬宗霍、王煥鑣、陸淵雷、任銘善、鐘道銘、吳恩裕、賀昌群、蘇淵雷、吳壽彭、蔣禮鴻、陳從周、王蘇宇等等。他們或者是鐘泰在學業上的長輩,或者是鐘泰的同窗好友,更多的則是曾經師從鐘泰的門生弟子。

鐘泰著《莊子發微》

鐘泰著《莊子發微》手稿六十三頁
熊十力高度評價《莊子發微》
這批信札中,就包括“熊十力致鐘泰信札一通三頁”“熊十力致鐘泰信札一通四頁”“熊十力致鐘泰信札一通二頁帶封”“熊十力致鐘泰一通一頁及明信片二通,附許思園致熊十力信札一通” 等多件拍品。其中最有趣的是熊十力與鐘泰探討莊子之學的信,承載認為是截至目前熊十力面世的信札中最長的一通,很能說明兩人共同的學術旨趣和深厚交誼。
鐘泰的《莊子發微》集中體現了他晚年的成就。此書積數十年之功,會通《莊子》內、外、雜三篇,以儒解莊,比附六經,從論世知人,探微顯隱等多個角度追尋莊子哲學的內在理路,提出了莊子之學實源于孔子,揭示了莊子哲學中的自然主義傾向。而熊十力(1885-1968),與梁漱溟、馬一孚合稱為“新儒家三圣”。作為新儒學開山之人,他著有《新唯識論》、《原儒》、《體用論》、《明心篇》、《佛家名相通釋》、《乾坤衍》等書,其學說影響深遠,在哲學界自成一體,“熊學”研究者也遍及全國和海外。
他年長鐘泰三歲,以佛論儒,而鐘泰則引儒治莊,堪稱殊途同歸。信中熊十力對鐘泰說:“我不甚贊成莊子而卻甚喜莊子,昔年曾想寫一書,分天化、人生、治化三篇,今決不能,無此精力,惟望兄能成大著,功不必自我也。”到了鐘泰《莊子發微》出版后,他對此書高度評價:“大著誠不朽之作,莊子之學,如后來有人研究,必不能忽視此書也。”

為熊十力信札所用信封

熊十力致鐘泰信札
朵云軒出版《鐘泰友朋信札》
為了發掘這批信札特有的學術價值,朵云軒還專門出版了《鐘泰友朋信札》一書。作為其主要編者之一,承載表示:“這批信件涉及的人多,講的事情具體而又細致,所以非常值得近代學術史加以梳理和研究。”他此書寫了序言,表示從信札中足以一窺近代以來的學者們的所思所想所為,他們對傳統文化和國學的勤奮鉆研。他們把治學的理念和為人的道理,都融在了這些信里。
他以熊十力的信件為例,作者對一批偽學問人的批判令他印象最深:“看的出他當時情緒相當激動,字跡也相應潦草,語言也十分直白。從這可以悟出,老一輩的學者,真正是把治學作為為人之道來履行的。”
他還表示:“我們現在對近代學術史的研究,我認為還是比較粗,主要集中在幾個大家身上,但是尚未涉及構成學術界的整個群體。所以這批信札的史料價值和學術價值很高,揭露了很多未知的事情,更有價值。”

研討會主持人張曉敏
學者注重學術資料價值
由上海朵云軒(集團)董事長張曉敏主持,朵云軒還為此邀請眾多學者以及上海圖書館、上海文史館、南京大學圖書館的專家,舉辦了《鐘泰友朋信札》專題研討會。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著名學者熊月之指出:鐘泰信札是研究學術、歷史、文化不可多得的文史資料,里面有一大批人討論的問題是很深入和具體的。還有很多在今天并不知名但是在當時相當轟動的人物。這些信札也是生活史的展現,展現了當時知識分子的生活和心態,從中看到知識分子顛沛流離,他們對戰爭的感受和對人民蒙受苦難的反應,非常有價值,這樣的資料歷來是比較少的。現在的拍賣收藏應該引領一種風氣,讓這些被市場低估卻極具學術價值的東西,能和他本來的價值相匹配。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知名學者周振鶴則表示:“鐘泰這批信札中這么多名家寫信給他。比如,熊十力的那封信是很有意思的,他不贊成莊子的學說但是喜歡莊子。大學者的主要精力都放在研究他們特別關注的問題上了,對于其他問題他不是沒有見解,只是他沒有精力去寫,所以他可能就是在書信里表達自己的觀點。大學者書信的重要性就在這里:他是不寫專門著作的,在臺面上不好說的他可能會在私下給某人寫信說。手稿信札都具有唯一性,有時候往往一件很大的事情就可以從一封小小的信里面看出來。而信札對于許多未曾出版或者為人所知的史實的具有矯正作用。”
藏家關心是否整體拍賣
周振鶴還是一個古籍善本與書札的知名藏家。這也是這次研討會的一個特點。出席這次研討會的資深老報人鄭重,也是類似的藏家。研討會還特地邀請了公立機構中對收藏鐘泰書札有興趣的機構代表參加,如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主任黃顯功、南京大學圖書館副館長史梅,上海歷史博物館研究部副主任王毅,上海文史館副館長沈飛德。此外,研討會更邀請了私人藏家王金聲、蘇劍秋等參與。與會的私人藏家還特別提到了是否會整體拍賣的疑問,張曉敏則明確表示會分拆拍賣。
朵云軒的專家還從很特別的角度指出了這批信札的收藏價值:其中的墨跡堪稱文人書法,各具面貌,是集書法大成的卓越體現。所用的箋紙也很有特色,可以看到幾十種不同類型的信札,對于喜愛收藏信箋的人來說,也是可玩可賞。其中就有朵云軒早期饾版套色畫箋十一紙,箋圖凡八款,分別出自《花卉鱗介畫箋》、《金石角花箋》和《劭農畫箋》,或妍美,或古雅,六七百紙的信札,箋紙品類非常豐富,極具時代特色。
資料鏈接:

鐘泰像
鐘泰(1888—1979),字讱齋,號鐘山,別號待庵。江蘇南京人。早年師從太谷學派傳人黃葆年,就讀于江南格致書院,后留學日本。畢業后受李瑞清邀,任兩江師范學堂日文譯教。辛亥時入皖督柏文蔚幕,曾出任廣東博羅縣長。1924年起先后任之江大學國學系教授、系主任,湖南藍田國立師范學院教授,大夏大學文學院長兼中文系主任。1944年入蜀,與熊十力并任書院主講兼協纂。1948年到上海,任光華大學教授。新中國成立后轉為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同時受聘為上海文史館館員。1962年應長春東北文史研究所禮聘前往講學兩年,1979年以91歲高齡病逝。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