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本源 致敬經典
——王家新臨摹歷代書法經典作品在國家圖書館展出
《張遷碑》《禮器碑》《曹全碑》《董美人墓志銘》《九成宮醴泉銘》《雁塔圣教序》《多寶塔碑》《玄秘塔碑》《蘭亭序》……這些都是書家們在“啟蒙”時熟悉的經典。在中國書法家協會與國家典籍博物館共同舉辦“古韻鐫拓,紙墨千秋——宋元善拓暨全國書法臨摹展”之際,王家新臨摹的歷代書法經典作品近日在北京國家圖書館正式展出,60余種的碑帖,10余寒暑的累積,字里行間充溢的敬畏與虔誠毫無保留地向觀眾呈現。
在藝術界追求個性與出新的今天,為什么王家新仍然孜孜以求這種“深挖井”的臨???
他給出的答案是——向經典致敬。
書法的“初心”
書法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載體,王家新給予它最高的禮遇和尊嚴。他用真實的心寫真實的字,念念從心起,筆筆到實處,作品整體呈現出規(guī)范、莊嚴、靜穆的氣象。
“臨古”,不是為了“炫技”,書寫就是他的生活方式,王家新說。工作之余,他在讀書、臨帖、抄書中度過。在一次采訪中,記者在他的工作室,看到堆疊著的臨摹卷冊,還有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他做的剪報,里面有《光明日報》曾發(fā)表的一些經典書法作品,非親眼所見,難以想象他的勤奮。王家新是第六屆中國書協主席團中最年輕的成員,他的成功非一蹴而就。中國書協名譽主席張海稱贊他的書作中充盈著儒雅的氣息、從容的氣度和正大的氣象。
有評論家認為當今書壇特征是“書法”盛而“書道”衰,如何厘清“書法傳統(tǒng)”并將之發(fā)揚光大,如何承續(xù)“書法道統(tǒng)”并傳播其精神,正是這次臨摹展的現實意義?;厮荼驹?,禮敬傳統(tǒng),人們或許可以重新找回書法的“初心”。
傳統(tǒng)的“魂魄”
王家新的書法啟蒙老師是他的父親?!端氖杓t》這篇文章里,他回憶了習書之路上,父親的陪伴、鞭策與鼓勵。“寫字不能拖著筆,要振著筆才精神;起筆得藏著,末筆要收得住,字里含著一團氣,不能泄了;你得臨摹字帖,把每個字都整明白了,不能提筆時現琢磨”,這位非著名書法家的書寫心得,讓王家新下決心從臨摹做起。
無數個沉靜的清晨和午夜,是王家新安寧、緩慢而純粹的書寫時光。在下“笨功夫”的實踐中,他領悟到父親所講的道理,真實不虛。在一筆一畫的磨礪中,王家新秉承了父親的忠告和期許,老老實實地做學問、做人。
禮敬傳統(tǒng),不是只對“傳統(tǒng)”的形式有興趣,而全然不知“傳統(tǒng)”的“魂魄”何在。書法,藝術性地記錄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書法也承載了民族的精神氣象,如果書法家停留在炫技的層面,作品就成了無意義的空殼。王家新“向經典致敬”的展覽,用一種近于嚴格與苛刻的“課業(yè)”方式,來進行文化尋根之旅。
展覽期間的周末,很多小朋友前來觀展,孩子們看得很認真。純粹地書寫、認真地書寫、快樂地書寫……作為中國書協青少年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王家新向孩子們傳達了自己的治學態(tài)度,向經典致敬,向傳統(tǒng)致敬,一筆一畫是笨功夫,更是硬功夫,習書之路勤為徑。
臨摹就是臨摹,它就這么簡單,所以它這么重要。
王家新臨摹書法作品:回溯本源 致敬經典
王家新臨摹書法作品:回溯本源 致敬經典
王家新臨摹書法作品:回溯本源 致敬經典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定制獨一無二
打造專屬手機殼!
打造專屬手機殼!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