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 唐寅 騎驢思歸圖軸 絹本 設色
此唐寅精品,吳湖帆以家藏毛鈔《盤洲樂章集》冊,以及宋槧河上本《道德經》與蔣祖詒換得。吳氏崇尚南宗,推崇元代文人畫風。但吳門畫派中唐寅的畫風亦給他很大的影響,吳氏評論唐寅 畫為“以南宗精韻表北宗骨干”,而其自己的某些作品中也有以北宗技法展現南宗氣韻的特色,可謂異曲同工。
20世紀上半葉之際的大規模文物聚散,是當今海內外各大公私收藏格局定型前的最后一次,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尤其是上世紀30年代故宮書畫南遷寄存滬隅,古代書畫文物穿梭往來,規模空前,成為中國書畫鑒藏史上的重要篇章,期間發生的鑒藏活動及其研究成果,同樣是中國畫學史上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海上吳湖帆(1894-1968)為代表的一批古書畫鑒定家恰逢其時,他們見證并經歷了這個歷史性的聚散整合,其所達到的卓越鑒賞水平更與這個特殊時代密不可分。
上海博物館年末大展“吳湖帆書畫鑒藏特展”于12月10日在上海博物館三樓中國歷代繪畫館開幕,展出相關古書畫文物97組(113件),其中有24件展品為國家一級文物,展品全部來自上海博物館。
展覽分為3個部分:第一部分“王謝堂燕”,通過實物展示,盡可能形象地呈現包括吳氏祖傳在內的梅景書屋的鑒藏歷程,觀眾可從中看到以物換畫、以畫養畫、饋贈等購藏方式和渠道,感受其偏重唐宋珍品、元明清主流文人畫家精品、女史畫、貓梅題材、家族鄉誼以及具備稀缺性、學術研究價值或有特殊意義的作品等方面的鑒藏特色,同時領略在當時鑒藏界頗具影響的移配、拆裝、割刮、接補等富含專業性質的手法與雅玩風氣;第二部分“具眼卓識”,充分展示吳湖帆作為近現代古書畫鑒定學科奠基者,在鑒定古書畫過程中運用的實踐方法,包括對相關實物作品進行比較,總結藝術家個人風格及其生平各階段的特點,考證畫家生卒、名號、齋名、上款人及相關背景人物交游等信息,以及用印、裝潢與形制細節觀察等綜合手法;第三部分“富春一角”,展示吳氏的鑒藏與創作,吳湖帆一生鑒藏主要圍繞董巨、趙孟頫、元四家、明四家等畫史主流文人畫家的作品,其藏品皆用于創作借鑒與演習,通過這部分展品可觀其繪畫創作中崇尚正統文人畫的畫學審美追求。
由于展品內容豐富,展覽分為上下兩期,第一階段自12月10日起至2016年1月24日,之后將更換近30件展品,自1月26日起再次向公眾開放。展期內還將舉辦“吳湖帆書畫鑒藏學術研討會”,邀請業界學者與吳湖帆后人、弟子與藝友等后裔代表一起探討吳湖帆于近現代古書畫鑒定學科方面的奠基意義。展覽將至2016年3月13日。
策展理念:
多維度立體呈現
集創作、鑒藏與研究三位一體的吳湖帆,在其同輩中屬佼佼者,更有江南“畫壇盟主”美譽,他的書齋“梅景書屋”作為當時主要的藝術活動中心,不僅是古書畫聚散鑒藏的重要場所,有著極為豐富的私家珍藏,更成為正宗傳統文人畫學的代表與象征。此次展出的吳湖帆鑒藏古書畫,時代跨度自唐宋及清千余年,可窺吳氏鑒藏規模之一斑。
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表示,“正是基于上海博物館的專家對于吳湖帆長期深入的研究才得以呈現出這個展覽,上海博物館的收藏與專家隊伍的研究是促成這個展覽的基礎。”問及此次展覽的理念,楊館長回應,“以前談到吳湖帆只關注到他的書畫創作,本次展覽的不一樣在于多維度、立體的來呈現了吳湖帆在鑒藏方面的地位”。問到此次展覽的亮點,楊館長表示,“展覽形式比較新的地方,如他是如何將舊的文物修復如新的,我們還做了相關的動漫還原,在鑒定板塊我們還有真偽對比,吳湖帆當時的鑒定結果非常詳細,我們把他怎么鑒定的都放上去。”
上海博物館書畫部副主任、研究員凌利中透露,“‘梅景書屋’名字的出處所涉及到的兩件寶貝《梅花喜神譜冊》和《行書多景樓詩冊》都在展廳,以此取‘梅’、‘景’兩字。除此,吳湖帆最重要的藏品都在這個展廳。”
展覽意義:
重估吳湖帆的鑒定地位
吳湖帆兼具傳統文人與現代學者的雙重特質,與稍晚的張珩等鑒定家一樣,業已展示出兼融傳統畫學與現代科學研究方法的趨勢。上海博物館對吳氏于近現代古書畫鑒定方面做出的重大貢獻進行梳理整合,意在向廣大觀眾介紹吳湖帆對于中國古書畫鑒定學科方面的奠基意義。據展覽總策劃人凌利中介紹,他對吳湖帆關注較早,所以才有此展覽的思路,發現了梳理他的重要性。
凌利中概括了這次展覽的立意主要是強調吳湖帆收藏和鑒定的部分,尤其是其鑒定的貢獻,將其作為近百年來中國書畫鑒定的奠基者的角色。除此,凌利中就這個展覽的緣起作了詳細的回答,“一方面,談吳湖帆創作談得比較多,至于吳湖帆鑒定上的定位,不僅是公眾,甚至是學術上的認識,到目前為止都十分模糊。另一方面,吳湖帆真正的地位并不在于書畫創作,這100年的鑒定史對他是繞不過去的,吳湖帆立于奠基者的地位。這個展覽正是力在對于他鑒定上的地位作出一個評估和還原。”
那么為什么是奠基的意義呢?凌利中表示,“正是基于吳湖帆在鑒定上的三個貢獻:第一,他對各大博物館收藏的一些重要書畫,近百年來的鑒定史上他有明確的鑒定意見。包括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的范寬的《溪山行旅圖》的一真一假與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的一真一假,吳湖帆早有定論。這次展覽我們還把他的手稿進行展出,這是古書畫鑒定結論的貢獻;第二,鑒定方法上的貢獻。我們知道張蔥玉先生有《怎樣鑒定書畫》,但是具體的一些鑒定方法在吳湖帆這里早有實踐。吳湖帆正是從傳統文人鑒藏方法向現代科學的鑒定方法轉變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第三,就是他影響、培養了像張蔥玉、徐邦達、王季遷等后來的鑒定家。上百年的貢獻都在那里,他的地位是繞不過去的。”
既然如此,為什么到現在大家對他認識模糊呢?凌利中談到,“張蔥玉有自己獨立的書《木雁齋書畫鑒賞筆記》,徐邦達有《徐邦達集》,然而吳湖帆沒有一個整套的鑒定著作,他的鑒定都是散的,像如題跋、手稿、日記等,但是不在一起就不等于沒有,你看與不看,他的鑒定意見就在那里。所以我們這個展覽是通過實物來展示,并提出一個設想,想把他的東西集合在一起。這個展覽的主要目的包括梳理他的書畫創作,但是這還不是重點,重點是他的收藏和鑒定,尤其是鑒定。”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