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相對于藏傳佛像的火熱,漢傳佛像市場還處于有待進一步開發的收藏洼地。佛教傳入漢地的時間早于西藏地區。漢傳佛教始于西漢末年,經過長時間的演變,與漢地傳統的儒家思想和道教文化相融合,使原先外來的印度佛教發展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宗教。漢傳佛像在表現手法上借鑒了印度犍陀羅、笈多等藝術風格,同時融合了中原地區的傳統文化觀念和審美意趣,形成了鮮明的漢文化特色。
與藏傳佛像的豐富多變不同,漢傳佛像在講求寫實主義的同時,追求佛性的統一和完整,其形態、服飾等均有一定儀軌,標準化較強,形象漢化,符合中國人的審美意識。造像通常面相豐滿圓潤,表情和悅,儀態端莊,衣褶自然流暢而優美。漢傳佛像滲透著儒家的仁愛觀,注重表現慈悲為懷、普度眾生的精神。


明早期 銅鎏金觀音
H:17.5cm
在漢地佛教信仰中,對觀音的供奉自古就十分普遍。西晉竺法護譯出早期大乘佛教經典《正法華經》,經中宣說了一個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觀世音的種種事跡,此后中國內地的觀音信仰逐漸流行起來。此尊觀音造像端莊大方,制作工藝精湛,通體鎏金,美感盡顯,可謂明代漢傳佛教金銅造像中的經典之作。

18世紀 銅鎏金觀音
H:10.5cm
明中期之后,由于時局動蕩,“黃老”之學盛行,此時期道教人物造像在中原地區極為流行,有泥塑、木雕、銅造像等,其中尤以銅造像最為精美,而且最具特點。



明 銅真武大帝
H:25cm
此尊真武大帝像容貌壯偉,左手撫膝,右手置左膝結印,垂足正襟危坐。整像造型端莊,鑄造工藝精良,黃銅質地細膩,熠熠生輝,飽含英武之氣。元明兩代,中原地區造像技藝更加成熟,尤其是道教造像,在原有的中原造像基礎之上,吸收了西藏等地的佛教造像技巧,使造像比例更為精準,做工更為精細,更具神韻。此尊為明代真武大帝信仰達到鼎盛時期的代表性作品。



明 銅真武大帝
H:28cm
本尊披髮長髯,髮絲清晰可見,面龐豐腴,雙目低垂,表情靜謐祥和。身著鎧甲,舒坐于臺座之上,左手撫膝,右手于胸前結印。造像銅質精實,造型比例準確,線條硬朗,氣勢威武而莊重,為明代銅造像之代表作,值得珍視。

明 銅漆金關公像
H:24.5cm
關公一生忠義勇武,堅貞不二,為儒釋道三教崇信。由此被世人看作具有司命祿,估科舉,治病除災,驅邪避惡等“全能”法力,而受到民間各行業膜拜,并因其忠誠和信義而被奉為武財神。

明 銅多聞天王
H:24.5cm
布袋和尚,又稱大肚彌勒佛,是漢傳佛教造像中常見的形象,在中原地區流傳甚廣,甚至在西藏地區也受到信眾追捧,為慈悲福分之象征。唐代中、后期以來,漢傳寺院內彌勒造像有所減少,以布袋和尚的形象取代以往的彌勒造像的現象不斷出現,不能不說這是一個佛教造像中國化的重要標志。從宋代開始,這一形象在漢傳佛教中逐漸廣為人熟知。


北宋 銅布袋和尚
銘文:開寶元年九月十九日造
H:17cm
造像臺座底部鑄銘文“開寶元年九月十九日造”。公元968年,也就是宋朝建立的第八年,即宋太祖開寶元年。



明或更早 銅漆金文殊菩薩
H:43cm
此尊文殊菩薩和現藏山西原平慧濟寺(惠濟寺 始建于唐,宋重建,金元明清屢有修葺。其中大佛殿歷史最古,建筑結構及其塑像藝術尚保存宋代風格)大佛殿的元代泥塑文殊菩薩像風格上基本一致,造像雄渾大氣,而且為青銅實心鑄造,為中原佛教金銅造像所少見,應為皇家大型寺廟鑄造供奉。
漢傳佛像藝術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反映了漢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價值取向,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收藏門類。自明清以來,藏傳佛像成為了宮廷造像主流,影響廣泛,近代以來損毀的也較少。而漢傳佛像則損毀較多,比如在文革時期便遭遇了毀滅性地破壞,幸存下來的造像數量較少。因此,能傳承下來的精美作品尤為珍貴。
華藝國際2015秋季拍賣會
項目:中國書畫/當代藝術/古董珍玩/珠寶鐘表/極品名釀·養生精粹
預展:2015年12月17-19日
拍賣:2015年12月19-20日
地點:廣州琶洲南豐國際會展中心二樓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