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于元代傳入內地,北京作為元明清三代的首都,始終是藏傳佛教在內地的傳播中心。藏傳佛教造像活動在元明清三代帝王的推崇下開展起來,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藝術風格,我們將其統稱為“北京風格”或“京造風格”。
元代宮廷由專設的“梵相提舉司”負責塑造藏傳佛教造像,著名的尼泊爾藝術大師阿尼哥就供職于這個機構中,他所擅長的“西天梵相”是大都藏傳佛教造像依據的原始粉本,也就是10至12世紀的尼泊爾佛像藝術風格。這種風格傳入大都之后,融合了內地的傳統藝術因素,形成了元朝藏傳佛像藝術過渡期漢藏藝術交融的特點,對明代宮廷造像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明代帝王仿效元朝,亦在宮廷專設造像機構,稱“佛作”,隸屬于“御用監”,制作藏式佛像。明代宮廷造像始于明成祖永樂時期,但只延續到宣德時期,主要作為重要的宗教禮品賞賜、饋贈給西藏上層宗教人士,為其宗教籠絡政策服務。 相比之下,北京地區民間佛教造像活動卻十分活躍。明代永宣風格的造像面相寬平,體態優美大方,裝飾華麗,形成了漢藏藝術完美融合的造像模式。


明永樂 銅鎏金無量壽佛
H:18.5cm
清代北京地區的佛教造像, 以康熙、乾隆兩朝的宮廷造像為代表, 而又以康熙朝水平最高。康熙朝造像延續了永宣宮廷造像藝術的精髓,并在此基礎上,創造性地發展出更加華美而具宏闊氣度的造像風格。康熙帝在宮廷設“中正殿念經處”,負責宮中藏傳佛教事務,并兼辦造佛像。造像通常面型端莊俊秀,造型比例精準,裝飾繁縟華麗,鎏金亮麗悅目,蓮座工整大氣,代表了清代佛造像的最高工藝水準。
本專場中的一尊大持金剛便具有典型的康熙時期宮廷造像特征。造像體量較大,身形挺拔,結構比例精準,胸前及腰后均裝飾華麗的瓔珞,通身佩飾由精美的花朵和連珠構成,鋪展于座面的裙邊亦精工細鏨繁縟的花紋,盡顯雍容華貴的皇家氣韻。造像銅質精沉,從其殘留的痕跡來看,原應有鎏金,地位尊貴。該像與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清康熙黃銅鎏金大持金剛坐像十分相似,可資比較。



清康熙 銅大持金剛
H:36.5cm


清康熙 銅鎏金文殊菩薩
H:16.5cm

清雍正 銅鎏金格魯派上師像
H:20.5cm
乾隆時期,清代宮廷佛像的制作達到高潮。乾隆帝先后在宮中和皇家園林中建設了六品佛樓八座,以造像、繪畫、佛塔等立體形式結合將藏傳佛教的神系架構表現出來,這是西藏歷史上都沒有出現過的大膽實踐。此時期大量的西藏佛像精品進貢宮廷,宮廷制作的佛像亦回返西藏,促進了內地與西藏佛教藝術的交流。


清乾隆 銅鎏金財寶天王
H:16cm
乾隆時期的佛像受皇帝本人的政治思想和審美取向的影響,多以小型為主,采用失蠟法,由中正殿畫佛喇嘛及章嘉等大喇嘛畫紙樣,再撥蠟樣,后交造辦處鑄造,重要的造像每道工序都要“恭呈御覽”,反復修改。當時的宮廷造像匠師不僅有漢族人,還有蒙古、西藏及尼泊爾人,多種藝術因素交融,創作出乾隆宮廷風格造像。此時期北京地區的一些佛寺和民間作坊也大量制作佛像,風格明顯受到宮廷造像的影響。


清乾隆 銅鎏金大日如來
H:16cm


清乾隆 銅鎏金無量壽佛
來源:北京翰海2007秋季拍賣會LOT 2114
H:18cm

18世紀 銅鎏金十一面觀音
H:32.6cm
北京地區的佛造像藝術歷史悠久, 其造像水平及材質、工藝伴隨著佛教的傳入和歷史的變遷而逐漸發展。從整體來看,造型端莊大方、衣紋寫實流暢、裝飾華麗精巧、金水厚亮沉穩是京造佛像的魅力所在,這類佛像凝聚了印度、尼泊爾、西藏、蒙古、漢地等地區所具有的深厚文化內涵和藝術創造力,在佛造像歷史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高峰。華藝國際2015秋拍《靜觀》專場包含了各時期京造佛像中的優秀作品,我們可以從中感受到京造佛像——尤其是宮廷造像的非凡魅力。
華藝國際2015秋季拍賣會
項目:中國書畫/當代藝術/古董珍玩/珠寶鐘表/極品名釀·養生精粹
預展:2015年12月17-19日
拍賣:2015年12月20日
地點:廣州琶洲南豐國際會展中心二樓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