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身常欠讀書債,祿米不供沽酒資,剩喜今朝寂無事,焚香閑看玉溪詩』——陸放翁

明 銅如意耳爐
“徵鼎”刻款
H:5.7cm
D:11cm
W:1197g
焚香是人們將動植物中獲取的天然香料進行加工,在不同的場合焚熏,以獲得嗅覺上的美好享受。在古代,文人墨客時常集會,喝茶品香已成為生活雅事。追求這青煙裊裊漫,縹緲隨風還的妙趣。

文震亨在《長物志》中所述;古時文房多寶器,上至鐘、鼎、刀、劍,下至筆、墨、紙、硯,"皆以精良為樂"。香之一事,雅士自然偏愛。然香之用度,須有器具承托。自然精致的宣德爐成為了焚香的最佳器具。古人制具尚用,不惜所費,故制作極備。張岱曰:“香爐貴適用,尤貴耐火。三代青綠,見火即敗壞,哥、汝窯亦如之。便用便火,莫如宣爐。”


明 銅鬲式爐
“大明宣德年制”刻款
H:6.2cm
D:13.5cm
W:2010g
宣德爐誕生于宣德三年(1428年)。原料來自暹羅國進貢的風磨銅,為了保證香爐的質量,煉制時加入了多種貴重金屬,與銅一起經過十余次煉制。采用失蠟法鑄造,其造型設計根據《宣和博古圖》、《考古圖》等典籍為粉本,圖紙須經宣宗親自審核。明人項元汴《宣爐博論》描述說:“其款式之大雅,銅質之精粹,如良金之百煉。寶色內涵珠光,外現淡淡穆穆,而玉毫金粟隱躍于膚理之間,若以冰消之晨夜,光輝晶瑩映徹。”

清早期銅橋耳爐
“琴書侶”鑄款
D:9cm
H:4.2cm
W:430g
宣德爐為世人所愛,其完美的皮色可謂主因。清人冒襄在《宣爐歌注》中寫道:“宣爐最妙在色,假色外炫,真色內融,從黯淡中發奇光,正如好女子肌膚柔膩可掐”。色,即是爐的皮色,在爐表面打磨后,用辰砂、胭脂石、紫礦石等二十幾種名貴礦物分別進行表面著色處理,產生了諸如棗紅色、栗殼色、藏金紙色等多樣皮色,無不奇絕。


清早期銅獸耳缽式爐
“紫陽山房”刻款
H:15.3cm
D:16.5cm
W:3608g
清王朝非常重視銅爐的制造。據清宮《欽定大清會典》記載,康熙朝設立武英殿造辦處,下設十四作,其中就有“鑄爐作”與“銅作”。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鑄爐作、銅作合并為銅作,之后一直延續至清末。造辦處每個作坊都薈萃了全國各地的能工巧匠,物資與技術力量都是最頂尖的。

明 銅沖天耳爐
“不世之寶”刻款
H:6.6cm
D:9cm
W:738g
清代銅錢是流通貨幣,黃銅的使用被政府嚴格管制(清雍正《禁銅令》可考),因此銅爐價格不菲,只有達官顯貴才能擁有優質銅爐,市井百姓主要用瓷爐為主。


清中期 銅壓經爐
“宣德年制”鑄款
H:8.5cm
D:15cm
W:2287g
清代早期,銅爐還明顯帶有明代拙重古樸的風格特征,其主流可以說仍然是“明式宣德爐”。雍正乾隆時期,宣德爐的仿造開始力求變化。在皇帝的倡導之下,舉國上下形成了一個仿制、收藏宣德爐的高潮。

清早期銅灑金三足爐
H:4cm
D:10cm
W:360g
古代文人寄情山水、詩賦逍遙的愜意生活方式雖然不可復制,但在充斥著鋼筋水泥的現代都市里,仍可擁有寄托古人無限情思的宣爐,依舊能像古人一樣使用它們,這不正是在快節奏的當下諸多人向往的慢生活嗎?閑暇時,辟雅室,置宣爐,邀三五知己一邊品茗聞香,一邊談天說地,即將無限意,寓此一炷煙,豈不快哉!
華藝國際2015秋季拍賣會
項目:中國書畫/當代藝術/古董珍玩/珠寶鐘表/極品名釀·養生精粹
預展:2015年12月17-19日
拍賣:2015年12月20日
地點:廣州琶洲南豐國際會展中心二樓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