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12月7日,北京保利十周年秋拍在四季酒店舉行。在“中國古代書畫夜場”,清代畫家王時敏的《仿子久筆意山水》以1035萬的高價成交,此件作品以480萬起拍,場內(nèi)前排男士藏家邊打電話邊與場內(nèi)后排買家展開激烈競價,最終以900萬的落槌價得手。該拍品之前的估價為 600萬- 800萬,尺寸:116×50cm。
清初山水畫直承董其昌的理論與實踐,代表人物是清初“四王”,他們信奉董其昌的繪畫主張,致力于摹古,推崇“元四家”,強調(diào)筆墨技法,追求蘊藉平和的意趣,在清初畫壇上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形成了所謂的正統(tǒng)畫派。由于受到統(tǒng)治者的賞識,“四王”及其畫派被作為正統(tǒng)畫風而受到推崇,占據(jù)了畫壇的主流地位,其影響綿延至清末民初。
“四王”之中,以王時敏年紀最長,亦為“四王”之領(lǐng)袖,其直接受教于董其昌,早年作品仿黃公望而頗有董其昌筆意,中年開始形成個人面貌,晚年畫風日益成熟,形成了蒼潤古澹、松靈秀雅的風貌。
王時敏對于“元四家”,尤其黃公望的臨仿貫穿其藝術(shù)生涯始終,本幅山水立軸,水墨紙本,作于辛卯(1651年),時王時敏59歲,正是畫風由中年向晚年逐漸轉(zhuǎn)變的重要階段。王氏在這一時期留下數(shù)件仿黃山水精品,上海博物館所藏《仿黃公望山水軸》(圖一,1649年)堪稱此中典范。若持之與本幅相較,不難發(fā)現(xiàn)兩件作品具有非常相近的個人風格,從經(jīng)營布置、氣息格調(diào),到山巒(圖二)、坡腳(圖三)、點苔(圖四)、雜葉樹(圖五)、建筑(圖六)等細節(jié)的處理,均呈現(xiàn)出相當穩(wěn)定的個人習慣,款題書法風格亦極近似。
本幅上方有顧云臣78歲時書寫的一段長題,其內(nèi)有“康熙癸亥仲冬十日偶過羅溪,越九道兄出煙翁畫見示”,可知藏寶者為越九道兄,查《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可知“越九”為張錫懌,江南上海人,字越九,號宏軒,順治十二年進士,官泰安知州,工詩詞。后贊曰“筆勢高邁,秀潤不凡,煙翁深得大癡三味,真杰作也”。顧氏以寫真祗候內(nèi)廷,名重京師,眼界自然不凡,題贊懇切公允,確非虛譽。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顧氏《臨范長壽壽星》一軸(圖七),同為78歲所作,涵括自題一段。本幅長題同《臨范》軸自題,無論書寫風格,運筆習慣,落款,鈐蓋“布圣衣之付”印,皆毫無二致,可互為比對印證。
本件王時敏山水軸舊為翁之繕所藏。常熟翁氏富藏書畫,日軍侵華時流失殆盡。九十年代,此作曾作為“私人收藏”刊錄于日文《古美術(shù)》期刊,推想或有更早期的出版或著述,就此留俟待查。
翁之繕(1874-1918),字蘭茞,柟士、蘭士,號鬲庵,漫時、公勁。晚號晦翁,室名儀安室,石梅山房。翁奎孫子,出生時曾叔祖翁同龢有詩云:大椿猶健在,芝乎爾最先。他是翁氏“之”字輩中的最長,因翁同龢遺一青銅鬲,故自號鬲庵。年十六入京隨侍同龢左右,以正一品蔭生,應順天鄉(xiāng)試時。屢因翁同龢任主考官,堂叔翁斌孫任同考官,而致違避,不得入場應考。于是轉(zhuǎn)攻外文,精通英、俄、日文,翁同龢承光緒帝之命為防止泄密,凡與俄國交涉中李鴻章發(fā)來電報,皆有翁之繕翻譯。后返故里常熟,居思永堂。捐官得道銜,清末出任直隸候補道。在任時知翁同龢病即返里,時在同龢左右。同龢逝,之繕不任,以書畫自娛。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