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國《飲流齋說瓷》中曾道古瓷尚青,至鈞窯始尚紅色,至明宣德祭紅為紅色之極軌。這是前人賞瓷品味由愛好清雅樸拙到追求濃艷華美的表現,而元明清三代顏色釉瓷器的發展便是一個從簡樸素雅到濃淡相宜的多樣化發展過程。
崇尚白色是元朝統治者對瓷器的審美意趣,有元人尚白之說。《元史》祭祀篇記載:“元興朔漠,代有拜天之禮,衣冠尚質,祭器尚純”,表達了蒙古人在精神層面上對白色的推崇。元朝統治者喜歡白色是出于民族背景,在蒙古族中,白色是吉祥的和尊貴的象征。


元 青白釉象耳瓶(一對)
H:19cm
元人不僅崇尚白色,作為游牧民族,蒙古族人還對藍色格外鐘愛。鈞窯藍釉既是他們分外推崇之色。古人曾用“夕陽紫翠忽成嵐”來形容鈞窯釉色的靈活、微妙之美。宋代鈞窯釉色多以紅、紫色交融為主,而元代鈞窯釉色天藍、月白交融,以月白色為主。


元 鈞窯朝天耳爐
D:15cm
明清時期,顏色釉瓷器被統治者賦予了更多功能。《大明會典》記載明初洪武朝時,規定“四郊各陵瓷器,圜丘青色,方丘黃色,日壇赤色,月壇白色,行江西饒州府,如式燒造解”,便是指定了青釉、黃釉、紅釉及白釉四種顏色釉瓷器作為祭祀用器。
顏色純正鮮黃的黃釉器始于明代初期,其釉面平整、色調均勻,因使用澆釉的手法上釉,被稱為“澆黃”,又因色彩嬌艷被稱為“嬌黃”。明代宣德、成化時期黃釉瓷器已很精致,但弘治、正德時期的黃釉產品評價最高。


明正德 黃釉盤
D:17.6cm
自明代燒制出顏色鮮艷的鮮紅釉瓷器后,古人們對紅釉瓷器的追崇逐漸變大,在清三代時期達到頂峰。霽紅、郎窯紅、豇豆紅、胭脂水、珊瑚紅等多種紅色釉的出現,印證了這一時期大眾對色彩艷麗的紅釉系列瓷品的追求。

清道光 紅釉玉壺春瓶
H:30.5cm
在紅釉瓷中尤以豇豆紅色澤最為迷人,“綠如春水永生,紅似朝霞欲上時”是古人形容豇豆紅釉色的詩句。豇豆紅因其釉色頗似豇豆皮的顏色而得名,其所產器物體量嬌小,精致規整,是康熙時期的名貴品種,體現了康熙皇帝對精致器物的追崇和把玩品味。

清康熙 豇豆紅太白尊
H:8.5cm
宋代崇尚極簡的美學風格。宋瓷作為體現這一理念中的代表,完美展現了樸素含蓄的義理,汝釉、官釉、哥釉等均為致簡系列中的佼佼者。對于崇尚漢文化的清朝帝王在對顏色釉不斷創新的同時,依舊投入巨大精力對宋代瓷器精心仿制,甚幾可亂真。從這些清雅的顏色釉中就不難想象中外學者為何把宋代作為中國美學的至高點。


清乾隆 仿官釉葵口三足洗
D;21cm
古代插花技藝講究花瓶的選擇,明代《瓶花譜》記載花瓶貴瓷銅,賤金銀,而春冬用銅、秋夏用瓷。明書《瓶史》謂官釉器釉色細媚,適于插花:“官哥、象定等窯,細媚滋潤,皆花神之精全也。”



清乾隆 汝釉蒜頭瓶
來源:
原開封市文物商店舊藏
上海崇源,2005年6月29-30日,編號:34.
H:27cm
藍色在中國正統文化之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是歷來帝皇用以禮天的。清代服飾底色除皇帝太子采用明黃,自親王貝勒以下及至朝廷官員全部采用藍色。高溫藍釉的出現是在元代。入明以后,特別是在宣德時,藍釉器物多而質美,被推為宣德瓷器的上品。至清康熙時,更出現灑藍釉、天藍等多種新品種。

清18世紀 藍釉弦紋四系瓶
H:34.5cm
我國在漢代就已用銅作著色劑燒鉛綠釉,宋時瓷器上的綠釉已較普遍。但是,在明代孔雀綠燒成熟以前,所有的綠釉都呈深暗青綠色,沒有達到亮翠的程度。所以,成功的綠釉都是明清時期的產品。如高溫綠釉中的郎窯綠,蘋果綠,低溫綠釉中的孔雀綠、瓜皮綠和秋葵綠等等。


清康熙 郎綠梅瓶
H:19cm
明代龍泉青瓷器物胎體厚重,胎色為灰黃,釉層厚,透明度高,釉表光澤強,釉色有青灰、茶葉末、灰黃等幾種,裝飾以釉下刻花為主,亦有模印人物故事的裝飾方法。


明初 龍泉窯模印纏枝蓮紋大碗
D:29.5cm
顏色釉瓷器不僅代表了古代爐火純青的燒造工藝,其中更是蘊含了王朝盛世統治者對自然界中微妙色彩的捕捉,彰顯了先人生活品味中極致的追求。
華藝國際2015秋季拍賣會
項目:中國書畫/當代藝術/古董珍玩/珠寶鐘表/極品名釀·養生精粹
預展:2015年12月17-19日
拍賣:2015年12月19-20日
地點:廣州琶洲南豐國際會展中心二樓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