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先生作為全能型畫家,山水、人物、花卉、翎毛,無所不涉,且均有佳構傳世。僅人物一項,便有仕女、高士、仙道佛氏等等,無所不包。其中借佛教典故在凈土俗塵之間神游暢想之作,又以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最為集中,最為精妙,為人所愛。
上期我們為大家介紹了《天女拈花圖》,本期繼續為大家介紹《玉闕仙女》、《東山絲竹》。

玉闕仙女
鏡框 設色紙本
年代:乙酉(1945)年作
鈐印:摩登戒體、大千、張爰之印
題識:玉闕金城未是遙,笙歌鸞鶴徹青霄。不知巾子長多少,五色輝光化絳橋。乙酉十月云倩夫人清賞,張大千爰青城山中。
114×30cm. (約3.1平尺)
大千先生的仕女畫大致可分三個階段:早期摹習任伯年、費丹旭等人物畫,遵循明清以來典型的“瀛弱秀逸”的仕女形象;1930年代則師法唐寅、吳偉、張風等人,整體風格亦是清秀婉約;1941年,張大千率弟子、番僧十數人遠涉敦煌臨摹壁畫,長達兩年零七個月時間,臨摹了大量北朝、唐、五代之壁畫,此后他的人物畫轉為雄勁健壯的深厚筆力予以描繪。這一點正是張大千自認為超越古人的地方,他覺得“近代因為中國實弱,而畫家所畫人物,尤其是仕女,無論仇十洲也好,唐伯虎也好,都走到文弱一條路上,多半是病態的林黛玉式型的美人……所以現在寫美人,也注意到健美這一點了。”健美是這一時期張大千筆下仕女人物的一大特征。
1944年至1945年間,大千先生創作了大量工筆仕女畫,此一時期張大千的仕女畫,較之早年簡約之風格大相徑庭,尤其是此類帶點裝飾意味的,明顯受惠于敦煌。張大千取唐宋壁畫之沉厚古勁,結合宋明諸家的典雅秀美,形成自家獨樹一幟之面貌。此幅《仕女》是大千這一時期所作仕女畫的經典面貌,在造型上吸收了盛唐壁畫雍容明麗的特點,在設色及衣飾方面借鑒了佛教造像及藻井圖案,色澤明艷,敷染醇厚,用筆細勻,畫風精麗濃艷,呈現出強烈的裝飾性視覺效果。

東山絲竹
立軸 設色紙本
鈐印:網師園客、內江張爰、大風堂
藏印:霍宗杰藏
題識:張大千寫于大風堂。
題簽:張大千東山竹絲圖。此畫系早年佳作,寫此巨型人物實屬罕見。中山唐穎坡題,新會霍宗杰藏。
出版:
1.《血戰古人—張大千回顧展》P103,圖版7,傅申著,1991年SmithsonionInstitution出版。
2.《中國當代六大名家書畫展》P20,2001年臺灣歷史博物館出版。
3.《名家翰墨——張大千高士》P98,1994年翰墨出版有限公司。
展覽: “血戰古人—張大千回顧展”,華盛頓塞克勒美術館,1991年11月24日-1992年4月5日;紐約亞洲學會,1992年4月29日—7月19日;圣劉易斯美術館,1992年8月28日—10月25日。
拍賣記錄:中國嘉德2009年秋季拍賣會,1165號。
注:此幅為香港著名藏家霍宗杰舊藏。
185×95cm. (約15.8平尺)
此幅是大千早年少見的巨幅人物佳作。遠處巍峨的山巒以淺絳繪就,近處叢竹掩映之間,佇立著謝安及二伎。一持琵琶藝伎正撫琴彈奏,絲竹之音滿溢于山林之間,謝安目視遠方,忘情于山林絲竹之間。蘇軾于其所賦長詩《東山》,便極為艷羨這一情景:“謝公含雅量,世運值艱難。況復情所鐘,感慨萃中年。正賴絲與竹,陶寫有余歡……”。
張大千將人物巧妙地布置在不同的位置,一女背向立于前端,一女立于后側,而謝安則安于左側。大千為此解釋道:“在有三個人物的畫面中安插一個背向人物極其不易,從背后描繪人物,所有的表現都靠腰部和纖細的背部……而且其他人物的一舉一動都必須和此背后人物的姿態契合。”張大千很有可能在郭詡《東山攜妓圖》的白描技法中習得這種古雅的人物表現,但郭詡的筆墨粗率,大千的則如絲般順滑。
這件作品張大千并沒有為之命名,但是有一件類似的畫作署名為“東山絲竹”,同一主題張大千至少繪制了三個版本。作品的落款沒有注明日期,從風格上看,應是他1930年代的畫作,而且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之一。
華藝國際2015秋季拍賣會
項目:中國書畫/當代藝術/古董珍玩/珠寶鐘表/極品名釀·養生精粹
預展:2015年12月17-19日
拍賣:2015年12月20日
地點:廣州琶洲南豐國際會展中心二樓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