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名片:
王永亮,1958年生于安徽太和。現為中國國家畫院國畫院研究員,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畫學會理事,中華慈善美術家。
出版《王永亮山水作品集》、《王永亮畫集》、《王永亮國畫選》、《王永亮山水新作選》、《王永亮寫意山水》、《王永亮大別山水墨寫生集》,理論專著《中國畫與道家思想》,作品收入百余種合集。30余篇理論文章發表于多種專業性刊物上,山水畫作品在國內外大型展覽中參展獲獎。
時代同步的筆墨語言
在當代,中國的傳統山水畫不可避免地會與時代產生碰撞。這個古老的畫科如何在當代煥發出新的活力,是王永亮一直思考,并付諸創作的一個課題。“今天,我們看到的是這些變化了的山鄉,這就提出了一個課題,不能用過去文人的那種逃避時代與現實的手法來表現今天的山水,不能再獨居一隅發泄自己的情緒。古人山水逸筆草草,畫荒寒的意境,但今天生活變了、社會變了、人的精神狀態變了,審美也變了。在這種境遇下,就不能還停留在古人的山水里。”

“我們稱大師之為大師的原因是什么,你看李可染、黃胄、石魯的畫,一看就回到了那個時代。再看劉文西表現毛主席在陜北、錢松巖的紅巖,他們都是筆墨與時代同步的畫家。所以才能永久不衰、常讀常新。”他說。

有些人認為,山水畫在今天已經落伍、衰落了,究其原因,在于在用傳統的宋元山水畫模式看今天的山水畫創作。山水畫的生命力就在于與現實生活的結合。所以王永亮形象地說:“如同大海的浪花一樣,沒有一朵重復的浪花,而是一浪推一浪地變化著,大自然尚且這樣,何況我們的精神和思想。你不融入時代,時代也就拋棄了你。”

“今天的畫家是在這個時代的大背景下生活、成長,我們沒有理由去拒絕我們的時代,沒有理由不去融入我們的時代、表現我們的時代,不去畫讓我們感覺到急劇變化的內容。”在王永亮的作品里,我們看到了他是如何用傳統的筆墨,去刻畫我們的時代,刻畫時代的變化,感受到“筆墨當隨時代”的當代詮釋。

可游可居的田園山水
在王永亮的眼中,大別山“這里的山美,這里的人更美。有稻田,有村落,讓人感覺就是一個世外桃源”。這個世外桃源到了他的筆下,就呈現給觀眾一幅幅遠離浮躁的田園山水之作,一種回歸田園的純凈,這也賦予了傳統山水畫以新的生命力。所以,從他的作品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幅別具意味的當代田園山水。

王永亮的田園山水,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又有著脫俗的格調。談及作品,王永亮說:“過去沈周也畫過田園,但他是畫他那個時代的田園。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風格,審美發生了變化,我們的藝術表現也就自然應該發生變化。我們畫田園,就要畫今天這個時代的田園。雖然山還是那座山,水還是那些水,但山里居住的人發生了變化,今天的汽車代替以前的手推車,今天的樓房代替了過去的茅草房。今天的規模化、產業化的養殖、種植,顯示了科學的進步,這些我都記錄在我的畫面里。我畫田園山水,就要畫出當代可游可居的鄉村親切感。”

王永亮一直秉承著筆墨與時代同步的信念,這種藝術語言上的追求,更是融入到了他的畫面里。“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精神指向。山水畫家就要在這種精神的指引下,與時代有機地結合起來,尋找我們觀察自然、藝術再現的完美的體現方式。我們的筆墨要為我們的時代服務,今天,作為藝術家,更要去秉承這個準則,去表現我們日新月異的新山鄉、新氣象、新農村,去畫我們不斷完善的新家園。”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