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和王永亮認識好多年了。他已經形成個人的風格,他畫他非常熟悉的生活。在已經有自己鮮明面貌的基礎上,又作了系統的學習、研究、努力,所以他的山水畫,傳統的山水技法更加純熟,有內涵、文化精神,格調更高,表現了生活,同時又高于生活。他表現的大別山,以及他筆下其他的山水,都包含著一種中國畫的人文精神。

他做了不懈的努力,另外他也找對了自己應該努力的方向,使自己的個性化山水語言,又向前推進了一步。還有他在國家畫院還擔任了很長時間教學工作,跟趙衛他們負責一段時間的全國高研班,對各種山水、花鳥、人物,各個高研班的教學培訓,也做了很多努力。這幾屆班都讓全國的一些有作為又有潛力的青年藝術家,在這個高研班得到學習,得到深造,得到開拓眼界。我也在他們組織教學的時候,辦了幾屆人物高研班,這些學員們也都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績,在全國的很多活動當中都嶄露頭角。在教學期間,為美術界培養新人,國畫界培養新人做了他應該的努力。

所以我覺得王永亮藝術成長的這幾十年,應該說是一個他個人的努力,勤奮、持之以恒(結果),而且虛心聽取一些老師、前輩的意見,努力勤奮,這是一個主要原因。再一個就是他很有悟性,又能夠融匯各家之長,使自己的個性化的語言得到提升。他的這種藝術的悟性、理解跟自己的創造精神,創新精神相結合,就是說他能夠把他的知識融會貫通起來,能夠運用。

永亮不只是在山水畫的技法上,在山水畫的創作實踐上做出了很大的成績。并且他還非常注意學習,那種理論的學習,理論的研究,理論的探討。《中國畫與道家思想》這本書他也送我一本,我也看了。這里邊也有個機緣,他的家鄉太和旁邊就是老子的故里,所以道家思想在這一帶,形成一個氛圍,對當地的影響很大。而且這一帶歷史上也出了很多名人,包括曹操,沛縣的劉邦,還有近現代很多名家,特別美術界的很多名家如李可染、劉開渠。淮河流域在歷史上雖戰亂不斷,但是中華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道家的思想用到文化藝術上,也是非常相通的。永亮把道家這樣一個學說,跟繪畫理論結合起來,我覺得寫得很好,他把繪畫理論跟道家的一些基本觀點闡述得還是非常清晰。當然對中國畫理論的研究,很多人都從不同的角度,道家、儒家,甚至佛家,禪學,都融匯到中國繪畫理論里邊,我覺得都可以。永亮能有這樣的研究,在山水畫創作實踐的基礎上,理論上又提出自己的一些主張,我覺得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也是很多畫家應該去努力的一個方面。不止是要有創作實踐,有繪畫的技能,繪畫的藝術創作這種能力,也要對理論上進行系統的研究學習,甚至提出一些觀點來,我覺得對一個畫家的全面修養也是至關重要的。

人物名片:
王永亮,1958年生于安徽太和。現為中國國家畫院國畫院研究員,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畫學會理事,中華慈善美術家。
出版《王永亮山水作品集》、《王永亮畫集》、《王永亮國畫選》、《王永亮山水新作選》、《王永亮寫意山水》、《王永亮大別山水墨寫生集》,理論專著《中國畫與道家思想》,作品收入百余種合集。30余篇理論文章發表于多種專業性刊物上,山水畫作品在國內外大型展覽中參展獲獎。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