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炎培先生及其書法:臨池白首學為人
王聽浩
黃炎培(一七八七——一九六五)字任之,別號抱一,上海市川沙縣人,是我國近代的愛國主義者和社會活動家,杰出的職業教育家,同時又是詩人和有一定造詣的書法家。先生幼年家境清寒,父母早喪,寄居外祖父家,勵志功讀。一九0一年考入南洋公學特班,受知于蔡元培,張元濟,次年中江南鄉試舉人。他成長于清末,目睹帝國主義侵略,青年時代即投身于民族民主革命運動。
早年從事教育,首創中華職業教育社為理事長??箲饎倮昂?,他為共和國和談奔走調停,不遺余力,新中國成立后,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副總理等要職。
先生自幼好學,天資聰穎,少年就讀私塾時,見新來塾師,便執禮問姓氏,老師答曰[喬文如]。他當即索紙筆作詩,有[落拓江湖恨見遲,溫文儒雅是吾師]之句,將文如(儒)兩字隱括入詩,老師大為驚嘆。他的故居系清代著名書家沈樹鏞《漢石經室》舊址。沈所藏秘籍珍本極豐,尤以書畫,金石碑帖為最,故黃炎培先生從小就飽覽大量書籍和金石碑帖,耳濡目染,與書法結下不解之緣。先生初臨顏真卿,追蹤“二王”,后腹寢饋黃庭堅并兼取各家之長。經長期實踐,練就一手好字。公余之暇亦臨池不輟。一九二七年五十歲避居大連時,臨李斯書《嶧山石刻》百日無倦意。其有詩記述:“相逢談笑尊酒外,百日文字時往還。”
先生擅長楷,行,深得顏楷端莊雄偉之體勢,和山谷蒼勁遒潤之神采。他一生中廣游名山大川,所見碑刻即悉心揣摩,平時詩稿,手札都用毛筆書寫,隨意所致,皆成章法。先生作楹聯大字,用筆豪爽明快,一揮而就,筆例剛健,沉穩古樸,遒勁雄渾,筆勢豪放,又如給陳毅同志一信,其字雖小,但亦端莊秀麗,古雅脫俗。
先生喜廣交書友,與沈鈞儒,郭沫若,何香凝,劉海粟,豐子愷,謝無量,白蕉等名家有深交,并有詩書往來。
抗戰勝利后先生寓居上海,曾作《吾心》詩,以“誰仁誰暴終須何,那許西山托采薇”自勉,并堅拒為官,不入污泥。一度閉戶臨池,鬻書為生。期間,精選手鈔過朱古微《宋詞三百首》。當時,國民黨統治區物價飛漲,生活日艱,先生決定賣字濟貧。一九四六年十月十四日作《鬻書》一首:“老來鬻書是何因?不諱言貧為療貧。早許明山題詠遍,未妨墨海結緣新。傷廉茍取誠漸愧,食力傭書亦苦辛。八法唯心先筆正,臨池白首學為人。”說明他寧愿“食力傭書”而不肯降低人格去“傷廉茍取”。一九四八年三月物價猛漲,法幣貶值,他只好改訂賣字潤格,一律以米價計算,又寫一首《五斗歌》,抒懷明志全文為:“淵明不為五斗折腰去做官,我乃肯為五斗折腰來作書!但問意義之有無。做官不以福民乃殃民,此等官僚害子孫。如我坐書言言皆已出,讀我詩篇,喜怒哀樂情洋溢,讀我文章,嬉笑怒罵可愈頭風疾。有時寫格言,使人資儆惕。我今定價一聯一幅一扇米五斗,益人身與心,非徒糊我口,還有一言,諸君諒焉:我非抬高身價趨人前,無奈法幣膨脹不值錢!”。由于先生書法頗負盛名,求書者甚眾。
先生博學多才,加之人品又高,其書法與詩歌珠聯璧合,相得益彰,書如其人。“臨池白首學為人”,以此作為他書道準則而至老始終不渝。楊守敬論書曾提到:“一要品高,品高則不落塵俗。”先生于書法正反映了其高尚品格和革命情操,堪稱后世楷模。他一生中勤于著述,文集有《實用主義教育法》,《中國商戰失敗史》,《中華教育史要》等,詩集有《苞桑集》,《紅桑集》,《天長集》等。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