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有幸見到著名畫家王永亮先生的山水畫原作是在他山東濟南的個人畫展中,那次展覽給山東的畫壇帶來了很大的震動與驚喜。許多的觀者和我一樣,無不對這樣山水巨作感到興奮和佩服。作品所帶來的的氣息與震撼足以使每個人感到都市現實世界的渺小和對大山大川自然世界的美好向往,也讓生活在紛繁都市的人們在視野空間和心靈向往中得到凈化與升華。后來在展覽活動中見到了王永亮先生,果然是他的作品的中所留露出的大家風范,言談舉止中的厚重、大氣與謙和帶有大山里走出來的北方漢子的印記。朋友們都說他和文學家莫言在神態上有許多相似之處,是啊,一個是文學家,一個是藝術家,他們在文藝的境界上都達到相當的高度,也源于對文學藝術想通之處的感悟,否則只有外表的相似是黯淡的。王永亮先生的那次畫展的標題用了“信步”兩個字,他說“信步不止限于閑庭之內,亦可信步于山水之間,天地之間和人生的道路上。可以信步于地理之間,就可以心不要人文之中和藝術生活中。作為一個畫家,又可信步于藝術創作之中;信步于筆墨之間;信步于傳統和現代之間;信步于法度之外……”他的山水畫穿梭于藝術的精神的高度,在人文的內涵和藝術心靈的空間中閑庭信步,在生活和藝術的自由海洋中泛舟,這足以可見王先生對藝術的把控與造詣。也可以看出一個真正的藝術家心中之大勝于山水之廣。
一、寫山川之“真”

白蓮涯遠眺 2012年
王永亮先生出生于安徽太和,早年求學于皖西師范學院美術系,學院就坐落于皖西大別山的群山懷抱中。他說“我與大別山結緣從當學生起算來已有30余載,自打我進學校校門就對學校周邊的山水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那里成了我寫生主要去處,學生時代就有的大別山情結一直伴隨著我直到今天”。大別山是革命老區,有著輝煌的革命歷史和傳統,王永亮先生自幼就對英雄的大別山產生了特殊的感情,他深深地熱愛著這片土地,也為王永亮先生以后的質樸厚重的山水畫風格奠定了基礎。

靈山寫生
縱觀中國山水畫發展的過程,就是不斷以自然為師,與自然為友、和自然交融的歷史。無論是范寬的“得山之骨,與山傳神”,還是董源的“不裝巧趣,皆得天真”,或是馬遠、夏的“邊角江山”,都讓我們看到歷代畫家對自然山川之“真”的追求,他們不僅描繪客觀存在的物態的“真”,更以自然為師,造化內心之“真”。同時我們也看出,到了清代山水畫家大多閉門造車,因循守舊,陳陳相因和摹古之風,不再向大自然學習最終使山水畫走向衰退。因此從唐代張噪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到清代石濤的“搜盡奇峰打草稿”再到李可染的萬里寫生,凡是山水畫大師都十分重視寫生。王永亮先生青年時代就清楚的認識到這一點,并且畢生付諸于實踐。他不盲目跟隨山水畫壇的千奇百怪的風格流派,而是默默的從山水畫創作最核心的本質出發,追求大自然之“真”。他深刻的認識到要想獲得山水之真諦,就必須不斷地以自然為師。因此,從王永亮先生的山水畫中我們看不到華麗的色彩、奇幻的構圖和飄忽不定的筆墨,但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山水質樸的美感,讓我們感受到大自然山水本來的精神面貌就是這樣的。

霍山寫生 2012年
王永亮先生的寫生足跡遍及了豫鄂皖大別山區的大小峰巒和湖泊,他是用真情去擁抱大自然,觀察大自然、體悟大自然。他觀察山水真趣,寫胸中逸氣,。他在追求山水之“真”的過程中,始終堅持既尊重客觀自然之美,又忠實于自己主觀的內心獨特感受,他對景寫生、對景抒情、對境造景,并善于運用自己的修養和藝術靈性,進行感悟、思考,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追求畫面完美意境,最終達到了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藝術境界。
二、得筆墨之道
中國山水畫在悠久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筆墨”這一繪畫語言,成為了具有特定的、不可替代的民族文化屬性,為中華文化積淀了豐厚的精神內涵。歷代的中國畫家不斷的進行實踐及理論闡述,并建立起了成熟完善的筆墨體系,成為使之成為中國畫獨特的語言形式。

青山相對共云舞
“筆墨”是進行山水畫創作的重要手段,沒有成熟的筆墨便很難形成氣韻生動的畫面。王永亮先生對筆墨有著精湛的理解和實踐,他用筆圓潤厚實,剛而不脆,柔而不弱,蒼茫清新。他的筆墨語言不因循守舊而是根據山川物像的表現和意境營造的需要,時而筆墨縱橫、揮毫千里,時而皴擦點染、工寫結合、始終把握山川之精神,筆墨樸實厚重而境界深遠。同時在作畫過程中他又體悟到筆墨靈性的不斷爆發,在觀察理解自然的基礎上,強調以筆墨自由意趣去表現山川的本質,使得筆墨在表達意念不受到阻礙的同時又能更好地表現出自然山川的人文精神內涵。

綠染山鄉 144*360cm
王永亮先生的山水畫重視對景物細節的表達,真實地再現畫家們所熟悉的地域環境,在強調“師造化”,在追求形似、寫實的同時,更注重神似與詩意。無論是寫生還是創作,其作品的皴擦點染中都散發出一種清雅之氣,文靜之氣,但又不失大別山的雄偉壯麗的氣勢。這種對筆墨的非凡駕馭能力來自于畫家的藝術修養的積累和生活中的細微觀察和沉淀,非一般畫家所能做到的。他所畫山川樹石,潑墨、積墨、破墨,各種墨法和皴法融為一體,表現出千山萬壑的蒼茫厚重,將雄偉英雄的大別山瀟灑自如地呈現在尺幅之間,讓人們不知不覺陶醉在自由筆墨組織下的自然蓬勃氣象中。

白云映水山鄉醉 180*92cm
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王永亮先生的筆墨就屬于第三種境界,王永亮先生的筆墨同時又及富時代精神,他的筆墨來源于真實又高于真實,從思想情感上深刻地把握了這種新時代山川的情調與氣氛,精心地觀察體悟自然對象的客觀形貌與精神實質,并展開豐富自由的創造性的藝術想象和抒情,表現了山川的宇宙生命精神。他說“今天的生活變了,社會變了,人的精神狀態變了,審美也變了。在這種都變了的境遇下,就不能停留在古人的山水里。”同時他還認為“藝術如同大海的浪花一樣,沒有一朵重復的浪花,而是一浪推著一浪地變化著,大自然尚且這樣,何況我們變化著的思想。你不融入時代,時代也就拋棄了你”。(待續)

王永亮
一九五八年生于安徽太和
一九八二年畢業于皖西學院美術系
結業于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碩研班
現為國家一級美術師
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