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對荔枝的喜愛或許來源于他早年“五出五歸”的游歷生活。他曾三客欽州,對荔枝一見鐘情,盛贊荔枝為“果中之尊”、“果中之王”。

齊白石 荔枝圖
白石老人在欽州時,常有文人雅聚,每當夜幕降臨,清風徐來,一名歌女,抱琴淺唱,用纖纖玉手剝荔枝給齊白石吃。多年以后,此情此景仍令齊白石回味無窮,還寫了一首《與友人說往事》詩:“客里欽州舊夢癡,南門河上雨絲絲。此生再過應無分,纖手教儂剝荔枝”,追憶他在欽州這一段情緣。

齊白石 荔枝圖
《白石老人自傳》中還寫道:“到欽州,正值荔枝上市,沿路我看見田果的荔枝樹,結著累累的荔枝,倒也常好看。從此我把荔枝也入了我的畫了。曾有人拿了許多荔枝來,換了我的畫去。”

齊白石 得利圖
白石老人還曾言:“果實之味,唯荔枝最美,且入圖第一”,并賦詩:“自嘆中年何苦思,七言四句謂為詩,一朝百首多何益,辜負欽州好荔枝。”由此足見白石老人對于荔枝的喜愛。

齊白石 大利圖
荔枝入畫,取其諧音,寓以“吉利”、“大利”、“多利”等吉祥寓意。白石老人生前對荔枝情有獨鍾,其對荔枝的喜愛,也多能從他的畫作中得到印證。

齊白石 荔枝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齊白石筆下的荔枝,筆精墨妙,形神兼備,并于畫上題詩,詩畫相融。正如“知果實之味,唯荔枝最美”、“牡丹為花之王,荔枝為果之先”、“丹砂點上溪藤紙,香滿靜藍清露滋。果類自當推第一,世間尤有皆人知。” 詩情畫意中洋溢著白石老人對荔枝的贊頌。

齊白石 大利圖 1949年作
此畫中滿樹新鮮荔枝,寓意“多吉多利”。齊白石喜畫荔枝且喜用長條幅,他常繪幾枝帶葉掛果的荔枝,再配以竹筐、竹籃。
而如此幅畫中,以“荔枝樹”形式展現荔枝題材的齊白石畫作較為少見。因長條幅的布局需要,齊白石往往題上長款,以平衡“重量”,或詩或文,皆有奇趣。如:“丹砂點上溪藤紙,香滿筠籃清露滋。果類自當推第一,世間尤有幾人知。”
齊白石極擅處理此類題材。觀本幅作品之畫面,一樹沉甸甸的鮮紅荔枝,令人垂涎。果實以洋紅描繪,體現出了佳果之嬌紅欲滴的鮮色,汁水盈盈,馥郁無比,并得綠葉相襯,茂密向榮。
齊白石運用色點法來描繪荔枝表皮獨特的粗糙質感,并配以藤黃點綴出樹葉的明暗。在整體構圖方面,畫面左側垂下的一束荔枝與畫面上方的荔枝交相輝映,使得畫面更富張力和延伸感。通觀此畫,疏密有度,虛實相諧,體現了齊白石對構圖極高的經營能力。

齊白石 多利圖 1944年作
題識:星塘老屋后人齊白石,久雨忽見天磨墨揮毫。居京華第廿又八年。
此幅署“居京華廿又八年”,推算約為一九四四年,亦即白石閉門謝客,潛心創作之時。當屬“衰年變法”后的代表風格作品。用筆老辣,一氣呵成,構圖疏密有度,用色艷而不俗。給人以灑脫、生動之感。把“日啖荔枝”后的美味,對“作嶺南人”的向往,表現的淋漓盡致,讓人觀此圖后如沐“南國之風”。

齊白石 荔枝圖

齊白石 大吉大利圖

齊白石 荔枝圖

齊白石 荔枝圖

齊白石 荔枝圖

齊白石 利多利大圖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