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家胡赤駿
1960年生,廣東開平人。1982年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1987年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研究生班畢業獲碩士學位并留校任教。現為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第四工作室教授、油畫系第四工作室主任和油畫系基礎部主任,中國油畫學會會員,廣東省美協會員。1986年和1992年曾兩度赴青藏高原進行藝術考察。1992年受聘為廣東畫院畫家。
展覽
1987年當代中國油畫展(美國.紐約)
1988年第一屆中國油畫展(中國.上海)
1993年第二屆中國油畫展(北京.中國美術館)
1994年第一屆中國油畫雙年展(中國.北京)
1994年第二屆中國油畫展(北京.中國美術館)
1999年第一屆廣東油畫藝術展(廣州.廣東美術館)
2002年第二屆廣東油畫藝術展,獲銀獎(廣州.廣東藝博院)
2003年第三屆中國油畫展(北京.中國美術館)
2003年成立loft345藝術空間
2005年“移動的痕跡”個人紙本作品展(廣州.廣東美術館)
相關畫評
藝術家胡赤駿早年的繪畫創作幾乎上是形式主義的作風,他在畫面、藝術本體上作材料的實驗。追求畫面風格上的創新,探索于材料的選擇、創作出有觸感(“可蹭”)的繪畫作品,雖然這是藝術史、藝術自身自律方面的原因。但是有一點,這也是由于當時的藝術風格完全是寫實主義的潮流。有中心就會有邊界,胡赤駿表面上是站在邊界上,但是在藝術史上、藝術作品風格的梳理上,就沒有了邊界與中心之分。沒有功利主義、隨波逐流,堅持形式上的探索,在80年代的時候,胡赤駿創作出了《群體》作品。這可以說是為了藝術而藝術,堅持藝術史就是風格的藝術史。
生活在城市的藝術家都對自己的城市有著清楚的了解,潛移默化地培養出了對自己城市事物的一些獨特情感、眷念,留下了一些對于城市、城市生活中事物的故事的記憶。生活在廣州的藝術家,像生活在中國其他城市中的藝術家一樣,對自己周遭的建筑或一些場地都有自己的記憶、抒懷。而一旦當整個城市改變面貌之后,一切都成為記憶,只能緬懷。當90年代的廣州像中國其他城市一樣在發生重大變化的時候,胡赤駿創作出了《廣州舊城改造》系列油畫作品。藝術家創作這樣的作品不僅僅是留下事物的影子,更為重要的是留下那份眷念的情感。相較于照片而言,油畫作品留下了藝術家對于這些事物更為豐富的情感記憶,這些藝術作品或許再現出了事物形象本身的觸摸的感覺,顏色或許也不再拘于再現的功能。這個時期的胡赤駿創作了《石室教堂》、《易燃人》等作品,在這些作品中我們看到了他面對生活、社會所再現出的情感傾向,這里甚至有一些反省,如《易燃人》作品中的人體形象:電線似的骨架、乖張的扭動。
近些年來,胡赤駿創作的題材隨著自己生活的改變而改變,在他的作品中更加注重線條的靈動變化,現在主要的繪畫題材是馬,還有一些是人像創作。這些題材都是從生活周遭所取材的。他所創作的那些關于馬的藝術作品,其形象就是現實生活中他所飼養的馬的形象。從這點看來對于胡赤駿來說,藝術好像只是再現生活而已。而事情完全不是這樣。胡赤駿所理解的藝術并不僅僅是去再現生活,不是再現、也不是表現,而是藝術家作為社會中一員,也有去改造生活的目標、目的。有這樣的一個實踐的行動、信仰,使得胡赤駿才能于藝術與生活兩界之中游走、甚至超然于兩者。
部分作品:

王子007 水彩 60cm×45cm 2011年

王子008 水彩 60、5×45、5cm 2011年

流溪夜鷹 油畫 220x170cm 2011 年

王子009 水彩 79cm×109cm 2012年

老墻 布面油畫 96cm×122cm 1992年

易燃人 布面油畫 122cm×122cm 1994年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