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世國(廣東省書法評論家協會主席)
沉寂多時的廣東印壇終于見到一抹炫麗的霞光:第三屆“嶺南霞光”——廣 東省書法評論家協會提名篆刻家作品展,將于本月27日亮相羊城。由于廣東印壇缺少像西泠印社那樣的社團組織,長期以來篆刻都是依附于書法,沒有受到足夠重 視;加之廣東印壇缺乏具有影響力和號召力的領軍人物,因此這些年,廣東一直鮮有高端、有學術含量的大型篆刻展覽。然而,廣東印人卻并沒有受此影響,仍然對 自己鐘愛的篆刻藝術孜孜以求,從未停息。特別是一大批中青年篆刻家迅速崛起,他們創辦網站、編輯書刊,參與全國大展并且屢屢入展,甚至獲獎。其中不乏由外 省入粵的中青年篆刻家,他們中許多人還繼承了鄧石如等古代印人傳統,掛單鬻印、授課傳藝,以此為業,在廣東落地生根。這次提名展入選的12位篆刻家,就是 廣東中青年篆刻家的優秀代表。
篆刻的起源與書法同樣久遠,不過書法在魏晉時期就進入了“為藝術而藝術”的自覺時代,誠如李澤厚所說: “書法是把這種‘線的藝術’高度集中化純粹化的藝術,為中國所獨有。這也是由魏晉開始自覺的。”而篆刻作為一種自覺的藝術,比書法卻要晚了近千年。直到元 代,由于科舉制度被廢除,許多漢族文人學無所用,轉而研究古篆,進而治印,甚至以此謀生,文人篆刻由此興起。趙子昂、申屠致遠、吾衍、王冕、虞集、柯九 思、楊瑀、陸友仁、楊遵、周伯琦、李明善、朱珪等等一大批文人捉刀刻印,古老的篆刻不再是“壯夫不為”的工匠們的“雕蟲小技”,反倒成為文人寄托自己高妙 興意和審美情趣的手段,從此步入藝術的時代。文人篆刻與匠人刻印的不同之處就在于,他們不僅有熟練的技藝,而且有自己的思想,在篆刻的選材、布局、結字、 刀法等方面總是能夠匠心獨運,而不會千篇一律、毫無生氣。
這次入展的12位篆刻家繼承了元代以來文人篆刻優良傳統,以及明清流派特別是鄧石如“印從書出”思想,不僅刀筆兼善,以書入印,更重要的是他們有思想,而且勤于思考,大膽探索,在治印時能夠仔細推敲,匠心獨運。
由此可見,捉刀篆刻雖頗類工匠,容易沾染匠氣,但這并不可怕。那些整天手持雕鑿工具,和泥巴、石頭打交道的雕塑家不也是如此嗎?關鍵是篆刻家要能匠心獨 運,將技術升華到藝術,賦予印章以靈氣和性情。這樣一來,“技”就進乎“道”了,方寸印章才具有審美價值,才能免除匠氣,甚至創造出自己的藝術風格。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