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界上最會畫胖子的老頭來我大國博做展覽了。小編實在實在太興奮,在這個以瘦成閃電便是美的時代,這位拉丁美洲最著名的當代藝術家費爾南多·博特羅作品里的胖子們卻展現出自己獨特個性和魅力,簡直瀟灑至極,帥度爆表。Botero in China 博特羅在中國, 11月20日在國家博物館盛大開幕。老藝術家用作品力證“圓鼓鼓”才是真可愛。

安格爾《里維埃小姐像》再創作,171cm x 131cm

在博特羅的畫筆下,靜物一樣“胖嘟嘟”
之前也有人問博特羅,為什么要選擇胖子作為他作品的主要形象時,他回答說:“我畫的不是胖子,而是想通過現實題材來表達一種體積帶來的美感和塑性。藝術是變形和夸大的,跟胖子沒有關系。不只是人,我畫的動物、水果、樂器也都是脹鼓鼓的。”

博特羅作品
說起博特羅,他1932年4月19日出生于哥倫比亞第二大城市、安蒂奧基亞省會麥德林。素以“哥倫比亞花鄉”著稱的麥德林,曾是綁架、販毒、謀殺等非法暴力活動的代名詞,現在卻因為誕生了這位偉大的藝術家而成為世界藝術的殿堂。在博特羅的內心深處,有著關于麥德林的揮之不去的美好記憶與真摯情感。他在瑰麗多姿的風景中尋求創作主題,大自然的恩賜使他的畫面豐富而美麗。安蒂奧基亞博物館藏有100多幅博特羅的繪畫作品,全是他本人無償捐贈的。

戴珍珠項鏈的女人
4歲喪父的博特羅,為擺脫貧困進入斗牛學校,立志成為一名斗牛士,因為這在西班牙語國家是一夜成名的捷徑。但他很快發現,繪畫更能反映人類強烈的抗爭精神。在親友的資助下,博特羅轉而投身麥德林畫院潛心習畫。1948年,天資聰穎的16歲的博特羅在麥德林首開個展,并代表安蒂奧基亞畫家到首都波哥大辦展。1950年畢業后,又到波哥大投師名門,19歲便開始售畫。1952年,20歲的他憑借作品《海岸》榮獲第9屆哥倫比亞國家藝術家沙龍獎,這筆獎金圓了他前往歐洲學習的夢想。

《馬》
像大多數藝術奇才一樣,博特羅的藝術生涯并非一帆風順。1955年,他回到波哥大,展出從佛羅倫薩帶回的作品,當時他的同胞對這些作品極為冷淡。但博特羅激情不減、潛心創作。1957年,他在美國華盛頓舉辦個展,一炮打響。展覽第一天全部作品就被訂購一空,令所有藝術家至今都驚羨不已。從此,這位馳騁于繪畫和雕塑之間的藝術家聲名鵲起。

阿曼達·拉米雷茲的家
自1978年始,博特羅在挪威、瑞典、美國、意大利、波多黎各、日本、西班牙、墨西哥、德國、匈牙利、中國和法國等世界各地舉辦巡展。他的作品和才華得到舉世公認,聲譽如日中天,成為那個年代世界畫壇的五杰之一。今天的博特羅已是耄耋老人,仍精力充沛、斗志不減、創作不輟。

哥倫比亞圣母
博特羅憑借豐富的人生閱歷,通過題材多樣的創作,詮釋著自己對生存的感悟、對未來的向往。他不斷完善自己的藝術語匯,締造出一個獨一無二的藝術王國。他的創作主題各異、題材廣泛。作品中無論男女,都肥碩無比、豐臀厚體,線條圓潤、色彩艷麗,看上去風趣滑稽、充滿童趣。他總是在極其夸張形體的同時,將手足五官的比例縮小,呈現出令人捧腹的喜劇效果。他畫的動植物,同樣粗獷圓渾、肥碩精致,頗具詩意和詼諧的意境。橙子、香蕉、西瓜等靜物鮮亮飽滿、甜蜜多汁,讓人感到要溢出汁來。在他的畫中,就連哥倫比亞總統、基督、圣母也難逃豐滿體碩的命運。他主張藝術變形和夸大,堅持藝術應給人愉悅和快樂,借此表達一種體積帶來的美感和可塑性。他用作品創造了一個美麗世界,把所有人物置于寓言式的幻想場景中,給人強烈的視覺震撼和心靈碰撞。
對博特羅而言,藝術只是一種工具,是表達內心世界的手段。他熱衷于“臨摹”古典大師之作,“對于一個藝術家來說,如果沒有看過大師的作品,他很難去表現自己的藝術。”因此,“臨摹”古典大師作品是他的另一系列主題。他在繼承與揚棄、借鑒與創新中,巧妙融進自己的思想,用特有的語言符號重現大師巨作,其中包括著名的揚·凡艾克的《阿爾諾芬妮夫婦像》、委拉斯開茲的《宮娥》,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等。《12歲的蒙娜麗莎》描繪了他想象中兒時的蒙娜麗莎,而《蒙娜麗莎》也是他的得意之作,構圖與達芬奇基本相同,只是用他特有的博特羅語言置換了畫面中的諸多意象,充氣般的臉龐讓觀眾看后有禁不住想要捏一把的沖動。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