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喬志兵
孫行之
走過一片嵌著青苔的石板路,由廢棄倉庫改建成的“喬空間”從龐大的西岸藝術中心身后漸漸顯露全貌。屋檐上清淡簡樸的“QIAOSPACE”字樣提示人們,這里是他的私人展示空間,正在進行的是喬志兵個人收藏展。傅丹、張恩利、奧拉佛·埃利亞松、楊福東等人的作品在這里展示。
在當代藝術的版圖上,誰都無法忽視這片土地將迸發的生命力。喬空間的對面,是香格納畫廊,比鄰而居的則是丁乙工作室。四周,上海攝影藝術中心、“東方夢工廠”以及諸多知名設計師工作室都將開放。過一條馬路,則是傳聞已久的“油罐中心”。由五個巨大油罐和50000平方米綠地構成的園區將成為一個當代藝術家交流、展示的綜合場所。“油罐中心”也是喬志兵在上海之夜、藝術飯店和喬空間之后又一個與藝術有關的項目。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他透露,油罐中心預計將于2017年底開放。
喬志兵總愛身著深色上衣,顯得淡然、安靜。這種形象與他那些前衛的,甚或有時怪誕的當代藝術收藏形成了落差。介入當代藝術收藏10年,喬志兵的收藏視野慢慢拓寬。他頻繁走訪世界各地的藝博會,走訪國際著名藝術家的工作室,與頂級畫廊建立密切聯系。不久前,他到英國、法國、德國、丹麥等歐洲國家與藝術家、美術館交流。而眼下,他又去了日本京都與藝術專業學生交流。
喬空間的一堵墻上,喬志兵寫下了這樣一段話語:“我希望通過收藏同時代藝術家的作品,記錄我經歷了的這個時代。我相信我們這個時代的藝術與任何時代的藝術同樣偉大。”在喬志兵看來,每一個時代都有藝術巨匠,而能夠與這樣的藝術家一同走過一程的人也同樣是幸運的。比起保存藝術品,喬志兵更希望能夠介入當下的藝術現場。
但究竟如何選擇能夠代表這個時代的藝術品?喬志兵的回答顯現出他身上的冒險氣質:“收藏是很私人化的,就是我看到的、喜歡的、能買到的,我希望能自己為自己下判斷。”
多年前,這位經營娛樂餐飲的企業家以讓藝術影響到更多的人的理念創辦了“上海之夜”和藝術飯店,用當代藝術品布置酒吧與飯店。泰特美術館、蓬皮杜中心的館長和很多參觀團都曾到上海之夜參觀。那些常常被放置在美術館白墻上的作品被他放在了一個供人娛樂的空間,散發出鮮活而獨特的氣質。“或許,他們能夠在那里感受到一種新奇。”喬志兵說。去年,藝術家張恩利在上海之夜舉辦了一次名為“頭發”的個展。“很多藝術家可能會希望去美術館辦展,他愿意做出這樣的新嘗試,也出于對我的信任。”
10年時間,說長不長,卻涵蓋了中國藏家越來越深地介入國際當代藝術的歷程。在此過程中,喬志兵收藏了幾百件藝術品,成為亞洲地區有影響力的當代藝術收藏家。2014年,美國的藝術雜志《Art+Auction》將喬志兵列入“世界藝術領域最具影響力的百位人物”。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