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故天津美院王麥桿教授,曾被《世界美術全集》列為中國當代最有影響的七大著名畫家之一。他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1994年經畫家何榮洪介紹,我得以結識麥桿先生,經多次暢談,了解到他的傳奇經歷。如今雖事隔20余載,仍久久難以忘懷。
王麥桿先生原名王興堂,1921年生于山東招遠縣,自幼酷愛美術,青年時期滿懷報國熱望,立志以木刻為武器揭露日寇侵略罪惡行徑,喚醒 國人抗敵救國,其作品多在上海進步報刊發表,頗有影響。1939年因創作題為《日寇暴行》木刻而被投入牢房,盡管受盡折磨,但始終堅強不屈,出獄后改用筆 名“木革”,寓意堅持以木刻進行革命活動,“木革”的上海話諧音“麥桿”,此后一直沿用下來。上世紀40年代他先后創作了《南京萬人冢》《富士山之會》 《放回來的爸爸》等版畫作品,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尤其是《放回來的爸爸》,畫面上一位愛國志士從敵人監獄被放回時,已經被挖去了雙眼。他緊抱久別的愛 子,兒子睜著一雙愛憐大眼,痛苦地望著爸爸,深刻揭露了日寇殘害中國人民的血腥暴行。這幅震撼人心的版畫,不僅在國內產生巨大反響,成為抗戰時期具有代表 性的版畫作品,體現出革命文藝的戰斗作用,1948年中華全國木刻協會舉辦第四屆全國木刻展,就選入了《放回來的爸爸》這幅作品;而且在國外也引起強烈共 鳴,日本工會組織曾復印了30萬張廣泛張貼。1950年“五一”國際勞動節,在東京60萬工人游行隊伍中,就有不少人舉著這幅畫游行,以示反戰的決心。據 說至今不少日本工人還保留著這幅美術作品。日本版畫家內山嘉吉曾編印了一本《中國現代木刻選》,選了上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抗日戰爭時期發表的300幅 版畫,其中就有王麥桿先生23件作品,說明他在抗戰時期創作的版畫傳播之廣、影響之深。我在王教授家中見過《放回來的爸爸》等作品,記憶猶新。一位美術家 在國難當頭危機時刻表現出來的崇高社會責任感和愛國情懷,是永遠值得人們尊敬的。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