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服贊》越年近千,卷后有宋、元、明、清17家跋。分別鈐諸鑒藏印113方。偽滿洲國時,《道服贊》從宮廷 流出,后由收藏大家張伯駒以110兩黃金購買,1956年捐獻給北京故宮博物院。這是張伯駒所強調的“予所收蓄不必終予身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傳有 緒”理念的體現。
《道服贊》是范仲淹應同年好友制道服之請所作贊文。“同年”表明范仲淹與許琰同榜進士。“平海書記許兄”,“平 海”為今福建泉州,“書記”乃掌書牘奏記者,“許兄”即許琰,今河南沁陽人,因年長范,故范尊稱。宋代流行道教,士大夫多喜與“羽士”之流同游,衣著道 服,為一時風氣。范仲淹稱贊好友制道服乃“清其意而潔其身”之舉。據許琰家世、《范文正公集年譜》考證,楷書《道服贊》應書于北宋天禧年間 (1017-1021),范仲淹在京師任秘書省校書郎,時年32歲。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江蘇蘇州人。北宋政治 家、軍事家、文學家。多才博藝,琴棋書畫,無所不能。幼時家貧,日食三餐不繼,不得不將米煮成薄粥,凝結后劃成四塊,早晚各食其二,流傳下“斷齏(切碎的 腌菜)劃粥”的故事。他的著名散文《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被后世傳頌。
楷書自唐代形成歷久不 衰,因具備了端莊、穩重、清晰等特點,為宮廷用字、政府公文、官場文書必選字體和后世范本。北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言:“唐代選拔人材之法有四: ‘身、言、書、判’,‘書,楷法遒美’。”“書”即“書法”;“楷法”即“楷模、法式”。唐宋時期把寫好楷書作為選拔人才的重要標準。元趙孟頫及明沈度、 沈粲、祝允明、文徵明、王寵等楷書大家,尤對小楷情有獨鐘,建樹不凡。明清的科舉試卷,小楷書法達到極致,明稱“臺閣體”,清改“館閣體”。
執筆:書寫小楷,“指實掌虛,腕平掌豎”是基本法。所謂“指實”即為擫、壓、鉤、格、抵的五指執筆法。執筆緊而不死,松而不脫,不寬不猛,中和之道乃佳。小 楷運筆主要靠腕力,注重“指死腕活”,指隨腕動,心中但知有腕而不知有指,腕的作用主要在于調整筆鋒,通過提按、頓挫等動作,暗換筆心,使之達到中鋒行筆 的目的,只有藏鋒畫中,才能沉勁入骨,使筆力充沛。
用筆:點畫的形態和風神基本用提按來表現。起筆有兩種:圓筆不露鋒芒,滅跡隱 端,這是王羲之《書論》中所說的“用尖筆須落筆渾成,無使豪露浮怯”,給人渾厚、蘊藉、沉著的美感。藏鋒起筆,可用“逆入平出”,即與行筆方向相反,先輕 輕逆入,作一圓點狀,然后反折行筆;方筆強調發筆時有棱角,逆勢切入。收筆時藏鋒,注重“輕提、輕頓、疾收”。以“橫”為例,收筆時,用腕法(即將腕微向 右上方翻動)將筆鋒輕提至橫畫右上角,然后輕向右下頓,再迅速向左反折收之。方法不同,產生的筆形也不同。收筆處要留得住筆,不使其率然飄忽浮滑,特別是 一些較長的筆畫。折以成方,轉以成圓,是小楷的基本筆法。
結體:處理好虛實、疏密、黑白、收展、爭讓、向背等關系。小楷本來在視覺 上容易給人一種結構緊縮感,如果只注意從嚴謹上著眼,就易把字寫得縮成一團,所以寫小楷特別強調“舒展開疏”,小中見大。宜寬博疏朗,點畫飛動,左右舒 展,上下諧和,靈活多變。凡一字中相似的點畫并排在一起時最要注意變化。小楷與大楷,在審美上并無兩樣。大楷不能只有平正,小楷不能只有工勻。蘇東坡言: “大字難于結密而無間,小字難于寬綽而有余”。但作為楷書,氣息中的清、凈、純、雅是一致的。大字又不可因結密而拘謹,小字也不可因疏朗而松散。
章法:通常有兩種類型:每個字寫在方格之中,縱成行、橫成列;書寫時,字字上下緊接,每個字字形可以略有大小,但字的中心基本在一條直線上。行次整齊,上下左右呼應,通篇勻稱統一,舒展和諧,是書寫小楷的基本章法。
宋 范仲淹《道服贊》 小楷手卷
《道服贊》紙本,縱34.8cm,橫47.9cm,楷書8行97字。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道 服贊》風神雋爽,骨氣洞達,頓挫有力,風骨峭拔。行筆清勁瘦硬,結體方正端謹,頗具王羲之《樂毅論》遺意。筆墨中,書者沉毅、端莊、大器,筆筆到位、精致 傳神,從筆端規矩、抑揚頓挫間可感受提按轉合的節奏韻律。每一筆從起筆到收筆的處理,足見筆觸的力量和筆法的成熟與老到。時人稱此帖“文醇筆勁,既美且 箴。”對研究宋代楷書風格大有裨益。
釋文:
道服贊并序。平海書記許兄制道服,所以清其意而潔其身也。同年范仲淹請為贊云:
道家者流,衣裳楚楚。君子服之,逍遙是與。虛白之室,可以居處。華胥之庭,可以步武。
豈無青紫,寵為辱主。豈無狐貉,驕為禍府。重此如師,畏彼如虎。旌陽之孫,無忝于祖。
《墨緣》小貼士
1、寫小楷注重技法,更要重視心態和環境。蔡邕《筆論》中說:“夫書先默坐靜思,隨意所適,言不出口,氣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對至尊,則無不善矣。”可作為至理名言。
2、 錢泳《書學》言:“工書者不通小楷,不能稱書家”。歷史上凡善書者,多精通小楷。一般公認的臨摹范本是鐘繇《宣示表》,王羲之《樂毅論》、《黃庭經》、 《曹娥碑》,王獻之《十三行》;此外鐘紹京《靈飛經》、祝允明《后出師表》、何紹基《黃庭經》,也都各具特色。
3、學習小楷有兩種方法:“從近到遠”,即先從近代小楷名家學起,逐步登階而上;“由遠及近”,先學鐘繇、二王小楷碑帖,待學有一定基礎,再取唐、宋、元、明、清名家碑帖。目的在于吸取多家精華,加以琢磨提煉,參以個人意旨,直至寫出個人風格。
4、坐書小楷,力在于指腕之間,初學小楷,不宜高懸手腕,宜肘著桌面,虛提其腕,這樣既能有效控制和駕馭好毛筆,又能使腕部轉動靈活。
5、用墨宜濃不宜淡,太淡則傷神采。宜潤不宜枯,枯則字無生氣。氣韻的生動,本于筆法而成于墨法。而用濃墨之法宜磨墨,濃淡以濃而不滯筆為度。
6、據傳統“練筆力”的說法,習小楷,似乎宜用柔軟的羊毫。但據很多人認為用硬些的狼毫易達到線條明快有力、剛柔得宜。不管硬毫還是軟毫或兼毫,均以筆之健、齊、尖、圓四德為佳,聚鋒,不開叉,彈性適宜,手感好。
7、寧以大筆書小字,勿以太小之筆作小楷。寫小楷時,筆宜開足。開新筆之法:先將筆浸溫水中使其自然化開,洗去含在毫中的膠水,舐尖后掛起陰干待用。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