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藍色情人》 馬克·夏加爾 1914年
在這一天,不要“羅曼蒂克”,只羨“光棍”不羨仙。然而,說起“羅曼史”,這可是藝術家常青睞的主題,那維米爾筆下的“情書”,克里姆特的金光閃閃的“吻”,羅丹與情人卡米爾的故事,洛可可藝術中那說不完的“情話”,如此等等。
藝術家常常在作品中加入自己的“繆斯”,并抒發自己的纏綿“情懷”。兩情相悅的愛情很多時候成為藝術的點睛之筆,藝術家們與情人的故事大概可以成為一個很寬的研究主題。如果在光棍節的這一天,你既沒有假日也沒有玫瑰,那就約起來一起看看大師筆下的“羅曼蒂克”吧。

《信》 揚·維米爾 1666年 布面油彩

《站在窗前讀信的女子》 揚·維米爾 1657-1659年 布面油彩

《讀信的藍衣女子》 揚·維米爾 1663-1664年 布面油彩
維米爾筆下的“白富美”又收到“情書”了!
在一間十分平凡的房間里,這位女子并沒有忙于打掃也沒有在看孩子,她正在彈奏魯特琴,又被送信回來的女仆打斷,她優雅的服飾告訴我們她應該是一位非常富有的女人。這是一封求愛信,魯特琴也是傳統的愛情象征,后墻上平靜的海景畫則象征著得到回應的愛,女子對信件的在意以及流露出來的思念躍然紙上。17世紀的荷蘭的確具有歐洲最為發達的郵政體系,書信是當時荷蘭人們生活的重要主題。維米爾善于用一些特殊的細節向觀眾展示17世紀的荷蘭生活,他在多幅畫作中引用了“信”這個道具,如《讀信的藍衣女性》、《站在窗臺前讀信的少女》等。且在維米爾的畫中的這些讀信的少女大多非常年輕,這些尚未完婚或者已經完婚的女性與在外遠行的男性的唯一的聯系就是書信往來,男性大多致力于航海貿易等事業。

《吻》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 1907-1908年
兩人緊緊依偎在一起,愛情的圣火正燃燒
克里姆特的《吻》是維也納分離派的代表。畫面中,一對戀人緊緊地擁抱,那個高高的男性正緊緊地擁抱著親吻著他心愛的女人,女人則仰著頭,閉著眼,似乎正沉浸在恬靜并迷茫的愛情之中。女人緊貼戀人,身體的曲線含糊不清,似乎已經融入戀人的懷中。她的神情,無限傾心,迷醉恍惚。吻是愛情的圣火,正燃燒著他們。作品色彩金黃、圖案美麗異常,有著濃郁的東方情調,這種平面裝飾圖案跟新藝術運動以及工藝美術運動有關。除此,畫面中傳達出來“幸福生活”是世紀末文化的一種體現,在它華麗而富于感官享受的表現方法背后,傳達出的卻是人類的墮落與焦慮。

《秋千》 讓-奧諾雷·弗拉戈納爾 1766年 布面油彩
蕩秋千,也不忘調情
這真是一首洛可可式幻想曲!弗拉戈納爾的《秋千》是一幅典型的“調情畫”。在《秋千》中,一個老主教正在推秋千,秋千上漂亮的女人蕩得越來越高;而她的戀人(同時也是這幅畫的贊助者)被安排在畫面的左下方--一個“戰略性”的位置伸出雙手熱情地贊美她。這位年輕的女子大膽而輕佻地將鞋子踢向丘比特的小雕像,丘比特正調皮地將一根手指放在自己的嘴唇上。弗拉戈納爾真是一位一流的色彩大師,畫面中閃著微光的色彩連同曖昧的光線都極具“調情”的氣息。作為觀者,我們似乎聽見了那甜美的說不完的“情話”。

《吻》 奧胡斯特·羅丹 1884-1886年 大理石雕像
深深的一個“吻”,讓我思念到永久
羅丹與他的情人卡米爾是美術史上的傳奇佳話,正因為有卡米爾·克洛岱爾,羅丹才遭遇“美”的洗禮,創作多件煥發生機的傳世作品。這個“吻”同樣也是來自他情人的深情一吻。作品中,熱情擁抱戀人的女人,讓自己斜倚在對方身上,盡情舒展,把女人的魅力發揮到極限,身體由手至腳一波三折是一個柔美的“S”型,強壯憨態的男人似乎被這突兀的激情弄得有些拙笨,又仿佛壓抑不住心中的驚奇,這個愛吻對他來說是一個幸福的夢,他不敢把女人擁抱,他動作輕柔,害怕不經意的失去。卡米爾是羅丹的繆斯女神,沒有她,就沒有羅丹這樣杰出的成就!但歷史總是那么不“圓滿”,卡米爾卻因羅丹這致命的一吻,在精神病院度過了她生命中的最后三十年。

《吻》 愛德華·蒙克 1897年 布面油彩
沉溺于愛情的戀人,就像黑夜里的幽靈
蒙克除了《吶喊》,還有《吻》。這幅作品乍一看,黑乎乎一團,像一片在眼前鋪開的黑夜。細看,卻是一對相擁而吻卻看不到面孔的戀人,他們正沉溺于愛情,看上去幾乎融為一體,就像黑夜里的“幽靈”。蒙克是表現主義的先驅,他的一生多災多難,疾病、死亡、絕望、情愛等都是他藝術中不變的主題,所以,即便是在這幅描繪愛情的作品中,也充滿了痛苦的氣氛,畫面中的凝重色彩以及驚人的表現力皆源自于他對內心世界不加掩飾的忠實表達。感情在憂傷的內心里壓抑著,讓人無處宣泄,無處歇斯底里。夸張與扭曲的色彩、線條,把戀愛中的痛苦、不安、嫉妒、喜悅的情緒表現得淋漓盡致,并隱約透出他對美好愛情的熱切渴望,這大概是蒙克所經歷的全部愛情。

《羅密歐與朱麗葉》 弗蘭克?狄克西 1984年 布面油彩
離別前的深情一吻,羅密歐與朱麗葉
這幅《羅密歐與朱麗葉》出自英國畫家弗蘭克?狄克西之手,表現的是羅密歐與朱麗葉這對悲劇愛侶在婚禮初夜后離別前的匆匆一吻,而當時他們并不知道這將成為他們愛情生涯的最后一吻。畫畫中,色彩艷麗飽滿,人物神態惟妙惟肖,將一對分別在即的情人之間充滿甜蜜與不舍的情愫描繪得入木三分。這件作品還曾在英國藝術品基金會開展的一項關于評選“十件最浪漫美術作品”的調查中排名第一,有評論家指出該畫作營造的氛圍令人感受到死亡接近而情愛不滅。

《店鋪中的金匠》 彼得斯·克里斯蒂 1449年 木板油彩
新娘的訂婚腰帶與正要被稱量的戒指都在那里
畫面中,店鋪中的金匠向一對穿著華麗的夫婦展示一只精心制作的戒指,新娘的手伸向正在稱量的戒指,新娘的訂婚腰帶也一并放在桌子上。這幅15世紀的弗蘭德斯繪畫具有描繪宗教和世俗生活的雙重屬性,但一般的學者會將其解釋為一幅表現神圣婚禮的圖畫。畫面中的小物體都具有象征性,這在15世紀的弗蘭德斯繪畫里是常見的,如:前景中新娘的訂婚腰帶象征著純潔,后景中的一只盛放圣餅的水晶容器和天平暗指末日審判,如此等等。

《里納多和阿米達》 普桑 1630年
“一見鐘情” 里納多和阿米達
畫中描繪了里納多和薩拉遜軍中勇敢美麗的魔女阿米達之間的故事,被施以魔法沉睡過去的里納多完全處于無防備狀態,阿米達第一眼看到他便深深地陷入情網中。普桑的繪畫富有深度思想和象征意義,被稱為“法國繪畫之父”。他主張繪畫重于形式與題材,與他同時期的魯本斯則注重色彩,與其形成鮮明對比。普桑作為古典主義大師,在法國繪畫史上影響深遠:德拉克洛瓦贊賞普桑的大膽獨創,大衛和安格爾繼承了他的嚴謹古樸,塞尚則得益于他的理智。

《親吻》 布朗庫西 1912年 石灰石

《吻》 布朗庫西 1912年 石灰石
說好的親吻,鼻子去哪兒了?
在布朗庫西的《吻》中,鼻子都被“省略”了。布朗庫西創作了一系列的“吻”題材作品,皆以原始和單純的幾何形式為特點,由此他也成為現代雕塑史上的突出人物。他對雕塑在擺脫寫實,創造嶄新的“寫意作風”的風格上,作出了重大貢獻。布朗庫西說:“東西外表的形象并不真實,真實的是東西內在的本質。”他還說:“我希望做成的雕像不僅使人們懷念一對戀人,而是懷念所有的戀人,表現地球上相互愛戀的男人和女人在離世前最真摯的感情。我的作品是要把這種內在的感情顯現出來。”

《吻之門》 布朗庫西 1937-1938年 石灰華

《阿爾諾芬妮夫婦》 揚·凡·埃克 1434年 木板油彩
正在宣讀愛情的誓言,阿爾諾芬妮夫婦
畫面中,阿爾諾芬尼和他的新娘站在一間弗蘭德斯風格的臥室里,幾乎畫面里的每個物體都在表達這一事件的純潔性與特殊性,以及婚姻的神圣性。阿爾諾芬尼和他的新娘正手拉手在宣誓,放在一邊的木底鞋顯示出這一事件的神圣性。小狗象征著忠誠,在夫婦的身后,婚床的簾子被拉開,床柱的頂端還掛著一個小掃帚,象征著對家庭的照料,窗臺上的柜子上還擺放著一只橘子,象征著多產。依照15世紀弗蘭德斯的婚俗,丈夫通常會將木底鞋贈送給妻子作為禮物,而只有一只蠟燭的吊燈也是出于弗蘭德斯的婚俗。畫面中的人物安排也暗示了弗蘭德斯傳統的性別角色--婦女站在離床比較近的地方代表了室內生活--家庭,而男子站在靠近敞開的窗子的地方,象征著外部世界。

《生日》 馬克·夏加爾 1915年 布面油彩
愛是最好的顏料,它是一切的開端!
“只要一打開窗,她就出現在這兒,帶來了碧空、愛情與鮮花。從古老的時候起直至今日,她都穿一身白衣白裙或者黑衣黑裙,翱翔于我的畫中,照亮我的藝術道路。”這是夏加爾對妻子貝拉的回憶。這幅《生日》正是描繪了1915年,手捧鮮花的貝拉來為他慶祝28歲生日,他懷著溫柔的心情畫下《生日》,桌上是待切的面包,還有水果沙拉,畫面中濃烈的愛意躍然紙上,讓人見之心動。在夏加爾28歲生日后的幾天,他便和貝拉結婚了。夏加爾的作品常富含濃烈情感,被稱為“醉心夢幻意象的畫家”。妻子貝拉經常出現在夏加爾的作品里,她是他的繆斯,夏加爾還曾為她創作多幅杰作,如《藍色戀人》、《薔薇色的戀人》、《灰色戀人》、《綠色情人》、《貝拉肖像》、《愛人與半個月亮》、《愛人》、《嬰兒的誕生》,還有四張《戀人》系列畫以《獻給我的妻子》這一總標題合并成組畫,永傳于世。

《散步》 馬克·夏加爾 1917-1918年

《綠色情人》 馬克·夏加爾 1917年
結語:看完了大師們筆下的“愛情”,再看看滿街的“成雙入對”,你是否不免悲從中來,開始抱怨傍晚無人陪你手拉手雨中漫步,埋怨你喜歡的人遲遲不回復你,抱怨寒風凜冽的冬日無人陪你一起走過,你是否也開始懷念那已不再燈火闌珊的人。。。。。。是的,愛情就是這樣如臺風般神秘莫測。似乎言之越多,就愈加傷感。
愛情,它太變化無常,像大海,像臺風。。。。。。
今夜,不思考詩和藝術,今夜只想念“你”。
哦,對了!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飛躍埃菲爾鐵塔的情侶》 馬克·夏加爾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