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君度近照
現在的書法越變越丑?近年來,一股不約而同地在各地書壇興起的“流行丑書風”,正在引起書法界人士的激烈爭論。有評論家指出,部分“名家”展出的作品,錯字率竟然高達70%,大部分都是作者生造的“草書字”。
然而,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一些被傳統書法家目之為“丑書”的作品竟然登上大雅之堂,部分展覽、大賽甚至出現了“不丑不入圍、不丑不入展、不丑不獲獎”的怪現象,無形中形成了引導書法家“以丑為美”的惡性循環鏈條。日前,香港養生書法研究會會長、香港書法家協會會員梁君度接受了本報記者采訪,對“丑書”橫行的亂象作出辨析,并對傳統書法脈絡進行一次正本清源。
唯美書法是傳統書法主流
您早年師從著名書法家麥華三,研習書法數十年,可否為我們介紹一下傳統書法的發展脈絡?
梁君度:中國文字始于夏代陶片文。從出土的陶片看,起筆落筆都是尖尖的,根據研究,這些文字應是用羽毛尖端,蘸著顏色先畫上去,再用刀刻的。后來從發掘出土的殷代甲骨文中,還可看到寫而未刻的遺跡。由此可知,陶片文和甲骨文均是先寫后刻,而且都是象形文字,具有繪畫性。它們奠定了日后“書畫同源”的原則。秦漢以后,隨著毛筆形制的完善便產生了起筆、收筆和行筆時的提、按、頓、挫,線條的無窮變化。書法遂發展成一門傳統國學,大放異彩。
您如何看待傳統書法審美追求的目標?
梁君度:“道法自然”是傳統書法的原始美學原則。大自然中,最常見的幾何形狀是方與圓。方與圓的對立統一產生的自然美,在書法的用筆中被發揮得淋漓盡致:方筆俊利挺拔,斬釘截鐵;圓筆鋒芒含蓄,圓滿多姿。通過方圓交錯對比,一種韻律便油然而生。隸書的“波磔”就表現了我們祖宗崇尚大自然的樸素美學思想。
唯美書法一直是中國傳統書法的主流。自南朝以來,歷代書評無不推崇“二王”書法。南朝羊欣在《采古來能人書人名》中贊揚王羲之“古今莫二”。唐代著名書法家歐陽詢、虞世南、顏真卿、柳公權均師法“二王”。由此可見,他們都將“二王”書法視為傳統書法的最高美學典范。
在傳統書法中,“古拙”也是書法審美的一種追求。在您看來,傳統審美的“古拙”與當代流行的“丑書”有何不同?
梁君度:“古”和“拙”本是兩個不同概念。用“古拙”來形容書法,含義極廣:“古”凸顯樸,“拙”源于奇。無疑,古拙是美學中的另一種境界。清代書法家傅山就曾提出:“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以鼓勵書法家致力研究“古拙書法”。
“古拙書法”源于北碑。北碑用筆渾厚,方圓兼備,攲正相生,縱橫有象,“大巧若拙,氣魄豪雄”。而“古拙書法”結體造型千變萬化,大小正側,疏密收放,表現天真爛漫,不拘一格。其字點畫粗細長短、結體正側大小、章法疏密虛實沒什么固定標準,書寫時有即興性,但往往有“出奇制勝”的效果。
然而,書法要達到古拙渾樸的境界絕非易事。一些根基尚淺的書者,每每追求古拙渾樸不成,卻因火候不足而墮入平庸,唯有以丑代拙。更有甚者,不愿老老實實練好基本功,不學古人,不學經典,不臨碑帖,不懂筆法、結字、章法,胡涂亂寫,越丑越好。這種“丑書”只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和“古拙書法”有天淵之別,卻被這些書者標榜為現代書法,簡直貽笑大方。這種背離傳統的病態書法,與古拙書法背道而馳,可謂東施效顰。
新書法探索應給人帶來美感
有人認為,隨著社會的發展,書法也應當“與時俱進”?您又如何看待書法的“創新”?
梁君度:有人認為,“書法形式是感情的物化”,“書法家的使命就是要想方設法去創造新形式、表達新感情”。談到書法的形式和感情的表達,我們可以先來看看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的顏真卿《祭侄文稿》。坊間評價此帖:“通篇用筆之間情如潮涌,書法氣勢磅礴,縱筆豪放,一瀉千里,常常寫至枯筆,更顯得蒼勁流暢,其英風烈氣,不僅見于筆端,悲憤激昂的心情流露于字里行間。”因此,如何用形式表現感情,顏魯公一早就已向世人作出最好的示范,但他所寫的決非“丑書”。
事實上,“丑書”算不上什么新形式。最初學寫字的人寫的都是丑字。如果我們拋棄唯美書法,為了要表達所謂“新感情”而創出所謂“新形式”。那么,這種“新感情”又是何種感情?我們很難從“丑書”中看出有什么高尚的、積極向上的、激勵人心的感情,相反,倒是感覺到頹廢的、局促的、狹隘的感情。這些故作姿態的書法不但不能帶來視覺上的享受,反而是折磨。再說,“新感情”也可以有很多種,為何必須劃一地用“丑書”來表現呢?
對于書法界抵制“丑書”的泛濫,您還有哪些建議?
梁君度:中國書法是華夏炎黃子孫創造出來的文化瑰寶,并為歷代人民大眾所喜愛,而那些以丑為美的病態書法,則是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褻瀆。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歷來崇尚“真善美”,而非“真善丑”,更不是“假惡丑”。2011年教育部出臺了關于中小學開展書法教育的意見,就是要讓學生通過學習書法,繼承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懷。習近平主席也一貫強調要繼承和弘揚我們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在去年的文藝座談會上,他批評了文藝界一些不良現象,其中“以丑為美”榜上有名。因此,我們可以斷言“丑不勝美”,割裂傳統文化的丑書在“書法江湖”立足不會超過100年,遲早會被人視如敗履而棄之。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