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閆振強藝術簡歷
閆振強,1963年生,河北人。中國美術館副研究館員、國家二級美術師、北京工筆畫會會員、中國博物館協會會員、中央國家機關書法家協會會員、主攻山水畫。2000年畢業于首都師范大學美術系,2002年結業于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畫專業高級研修班,2007年結業于北京大學藝術學系美術學專業研究生班。
作品曾參加各類繪畫作品展。出版有《閆振強山水畫集》(安徽美術出版社)。作品曾刊登在《美術》雜志、《中國美術館》雜志、《鑒賞收藏》雜志、《鑒藏》雜志、《神州藝術》雜志、《人民藝術》雜志、《中國藝術博覽》、《解放軍畫報》、《中國書畫報》、《解放軍報》、《河北日報》、《中國環境報》及多種作品集等。

一
中國繪畫特有的紙(絹)、墨、色造就了區別于西方以布面油彩為材質的東方藝術風格和文化觀念,以其滲透、暈化、墨色自然變化的材料特點,在表現性、抒寫性、生發性、偶然性、意味性等特性中,體現了藝術自身的抒情和表意功能,是自魏晉以來中國畫家注重社會功能,尤其是宋代以后的文人畫家用以表達自然與人的關系和心性流露的最佳媒材。
在畫家們不斷的藝術實踐中,豐富了紙(絹)、墨、色的藝術表現力,將中國文化獨有的人文精神深深地融會其中,成為中國繪畫思維方式和文化符號的特定形態,唐、宋是如此,元、明、清亦是如此。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紙墨藝術極大地發展,一方面是以本民族文化為本,發展傳統文化的經典特質,使其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是納入西方的藝術觀念,以紙墨作為材料進行實驗,這兩者都是繪畫探索中的文化自覺。紙墨無論作為繪畫形態還是僅僅作為一種媒材,它是中國藝術獨特的要素,一種區別于西方藝術特質的精神載體。

二
繪畫之美源于形式、色彩及創作者的內在精神需求等諸多要素。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色彩的表達構成了繪畫的基本語言特色。盡管東西方不同的源流而形成不同的色彩觀,但人類的尚色本性促使了色彩的充分表現,從而連貫了自然界與人的內心所呈現出的統一性,即情感與自然色彩的有機結合,并通過作者不同的審美,表現出異彩紛呈的色彩繪畫的精神意義。
中國繪畫的色彩具有獨立的特性,它從一種原始的色彩觀——五行與五色的古代哲學意義引申開來,通過單色相的并置、對立形成相映的“主體間性”的自然表達,使畫面呈現出本色的光彩。以墨色為基礎,將畫者本身的情感和審美有機的結合,以含蓄、內斂的品格,體現出東方繪畫的獨特魅力。西方色彩觀從原始的固有色、條件色發展為科學的色彩體系,將光色的表達作為基本的繪畫方式,以立體、形狀的運用走入了真實而非自由的表現,直到凡高、高更、塞尚等后印象派的色彩革命才打破了繪畫本性的色彩傳達,尤其到馬蒂斯的概括色運用,接近了中國繪畫色彩的自由性表現。
盡管中西方有著不同的色彩觀,但又有著同為色彩的相比性和相通性,如對原色和補色的運用,以及色彩的純度和明度的強調,重視色彩的大面積平涂等。而墨色的運用確是中國繪畫的獨特發明,“墨分五彩”即墨就是色,反正之“色既是墨”,此乃中國繪畫色彩發展的特殊性。墨彩與色彩的相互補充,其實是創作者與欣賞者共同的需求,尤其受到了文人階層的深刻影響,在發展中呈現出東方色彩的獨立性。然而,這即是優勢又是劣勢,因為以墨色為正色的觀念阻礙了中國色彩繪畫的現代發展,墨彩與色彩的研究需要進一步探索,即新的墨與色的繪畫樣式,或者說是新的色彩表現,在現今的繪畫材料、技巧方式日益拓展的情況下,我們更應該重視中國色彩繪畫的探索,因為這種繪畫方式有著多種拓展的可能,所以,將墨彩和色彩有機地結合,有著很大的發展空間。并可能成為一個新的發展方向。

三
歷史地看,水墨在中國傳統繪畫中雖為單一的黑色,卻體現出五彩的功能,在情感抒發、心性流露、人文精神諸方面有著更為獨特的表達方式。從表現形式上看,墨彩與色彩既有相同的功用又有不同的特點,這在中國繪畫的歷史中有明晰的脈絡。在宋代之前,繪畫以色彩為主要表現手段,體現在壁畫、帛畫、院體畫中的青綠山水及重彩人物和花鳥畫;宋代之后,形成了以水墨為主的文人畫一統天下的局面,而且,水墨的表達積累了豐富的形式語言,甚至超越了藝術形象、單一色彩的繪畫本體而直達藝術哲學、社會觀念等深層次問題,所以水墨和色彩在中國繪畫語境中,既可以是相關的表層意義上的色相體系,又可以是兩種不同的非對立的色彩觀念,色彩與墨彩既可以并置又可以相互生發,將兩者的優長充分地發揮出來并相互融合,延展其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的彩與墨的表現空間,即色彩和墨彩的結合幻化出新的藝術形式、創作理念,從而體現新繪畫表現的獨特魅力。盡管這種探索古今有之,但形成專門研究確是一個新的課題。
在古代繪畫的許多方法中,以紙、絹、毛筆、礦物質顏料、植物顏料等為主要材料,進行渲、染、烘、托、瀝粉堆金等多種技法,在創作過程中靈活運用,其渲染方法就有許多種。在相當多的作品中,采用了色彩與水墨的結合,如重彩繪畫是以墨線界定的方式,進行并列、調和、對比,從而使色彩感更加強烈、鮮明;以筆墨為主色彩為輔的淺青綠或淺絳繪畫方式,突出了意境的創造、心性的表達,但都是在色、墨結合中形成了不同的繪畫形式和藝術觀念。百年來,西方繪畫的色彩觀念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繪畫,東方色彩的獨特性優勢已被弱化,然而,中國色彩的五行觀念以及重原色的運用,其純度、明度和主色調的理性功用等是一種超越視覺表象而又源于自然色彩的真實性表現,我們應該明晰自己的獨特優勢。而水墨更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文化的重要載體,其表現能量不容忽視。

四
在隋唐以前的色彩繪畫史上,主要是墨線與色彩內部的相互關系中進行調和和演繹,而從五代兩宋開始,色彩繪畫的發展更多地與水墨糾葛在一起的,色彩與水墨的結合是宋以后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個極為重要的主題。自元以降,文人畫興起,水墨畫成為主流;色彩的表達轉向為壁畫、民間繪畫,或稱為水墨畫的輔助手段,只有少數大家在色彩繪畫上達到了高峰。

在當代,一方面水墨畫發展強勁,另一方面工筆重彩在探索中顯示出自信與高揚,還有一部分畫家以礦物質顏料為主要材料所進行的巖彩繪畫,而色彩與水墨的結合始終是一個課題,并未形成自覺的探索,所以,色彩在紙本繪畫中,尤其與水墨的結合并未形成主流。在西方多重藝術觀念的影響下,多種藝術的探索如勢如潮,中國重彩繪畫始終未能得到高揚。如果說西方繪畫的色彩觀念深刻地影響了中國重彩繪畫發展的話,那么東方色彩也應該以自己獨特的形象觀念向其深度發展,要知道,就中國的色彩觀念來說,它是象征性的,通過單色的并置和色相的對比而增加光彩,從中感受到生命的活力。但這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也可以拓展開去。所以,在現今繪畫材料、技巧方式日益發展的情況下,我們沒有理由忽視中國重彩繪畫的探索。在中國國力日益增強的形勢下,挖掘中國深厚的重彩繪畫傳統,并使之發揚光大,是我們當代中國畫家的責任。

五
紙、墨、色是構成本民族繪畫特色的基本要件,以現代形式闡釋具有民族意味的審美形式和心理,以獨特的形式語言拓展新的表現空間,是當代中國畫家的立足之本,以墨、色互生的發展理想,在平和、堅實的探索中,尋求具有東方意蘊的發展之路。藝術以何為本?每個人會有不同的答案,在多元文化并存的進程中,東西方文化的沖撞、磨合、“守傳統”、“反傳統”、各種樣式與風格,都有充足的理由上演,然而,一個客觀事實是中華民族的崛起必然帶來民族藝術的內驅力。藝術作為一種文化形態必然傳達本民族的精神和特質,這是藝術自身存在和發展的根本,無論用何種藝術形式和表現方法,以本民族文化為本,尋求當下文化的精神意義,與世界任何一種藝術有所區別,這才是藝術生存的價值所在。以現代形式闡釋具有民族意味的審美形式和心理,以獨特的形式語言拓展新的表現空間,以色、墨相生的發展理想,在縱向發展和橫向吸納的繪畫探索中,尋求具有東方意蘊的發展之路。

在東方文化語境下,整合傳統藝術和當代藝術的理性資源,確立以紙、墨融合水質色彩的繪畫材質,攫取中國經典繪畫的精髓,明晰在當代文化環境中所呈現的獨立、個性、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探索水墨與色彩的最佳結合點,從而形成新的繪畫語言。這種語言必須符合當代人的審美理想和藝術高度,在傳承中結合當代社會發展思想所形成的新形式,以東方文化的精神意義使其具有開放性、包容性,更能合乎歷史邏輯的發展思路。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