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韡《紫氣》
佳士得上海秋拍,現場氣氛很特別:4個專場中,一向人頭濟濟的夜場照樣人頭濟濟,還提前到之前的“+86開創(First Open)”,因為這是一個針對年輕藝術家的新專場。但是,現場的觀望氣氛卻十分明顯。在此背景下,佳士得采用了一位媒體同行所謂的更“進取”的策略,可圈可點。
弱市的征兆
2015秋拍是弱市,這從10月初的香港第一輪到現在的上海,都可以得到驗證。拍賣業績打不得誑語:從拍品總數、總成交額、單件拍品最高成交價、單件拍品均價等指標上,都可以看出縮水。更重要的是,不僅總體的業績下滑,而且各個板塊都有這樣的現象。
這種整體的下滑,既有藝術市場外部的因素,比如目前的經濟大環境,第三季度包括GDP等重要經濟指標創了新低;也有藝術市場內生的因素,比如這次佳士得在上海的拍賣一如既往,還不能涉足內地藝術市場特別受到追捧的書畫和古玩這兩個主流板塊,而唯一可以做的現當代藝術板塊部分,占據主要市場份額的當代藝術板塊,尚處于洗牌狀態。難怪佳士得上海秋拍的總成交額創了新低,還不到1億元。
新專場一騎絕塵
在此背景下,僅最后一件拍品無人應價的新專場“+86開創”,堪稱一騎絕塵。有趣的是,媒體報道,往往瞄準其中的高價作品,如劉韡的《紫氣》拍得363萬元這個藝術家個人拍賣紀錄的亞軍,還有進入前三甲的仇曉飛與屠宏濤作品,卻忽略了許多首次亮相拍場的80后藝術家,因為他們借此登上了國際拍賣平臺,對今后的市場演變格外重要。
這種重要性,無論怎么估計都是不過分的。首先,這意味著針對年輕藝術家的市場洗牌,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那就是為年輕藝術家設置專場拍賣。其次,佳士得為這樣的設計設置了門檻——他們把年輕藝術家專場嫁接到First Open這個已有10年歷史、已延伸至紐約、倫敦與香港這三大國際藝術品交易中心的國際平臺。可以預期,針對年輕藝術家,今后會出現激烈的同行競爭。
價格高壓線凸顯
弱市的特征,是價格高壓線。筆者帶著幾個剛剛開學的研一學生到現場觀戰,結果連他們這些從未接觸藝術市場的學生都看出來了,夜場上估價達500萬元以上的拍品,即便是西方那些耳熟能詳的大師的作品,大多也會遭遇流拍的命運。
對此,有媒體同行將其歸結為佳士得拍賣西方現當代作品的策略過于進取。其實這是價格高壓線的表現,其反映的是特定的經濟大環境動搖了人們的市場信心,造成大部分買家對市場持觀望態度,高價拍品就會無人問津。
至于西方藝術品在上海拍得好不好,其實不只是策略上是否進取的問題。因為在國際市場上這個板塊繼續火爆,呈大幅上升趨勢;即便在這次上海的夜場中,畢加索一套銀盤估價超過900萬元,也照樣成交。上海拍場上,從首場拍賣畢加索的繪畫,到今年春拍畢加索的陶瓶,再到這次畢加索的銀盤,畢加索作品受到特別的垂青。問題的癥結,恐怕還是如何定位中國與亞洲的買家,如何對這些買家進行教育與市場推廣。
創新讓佳士得與時俱進
有了幾個高壓線,就必須采取穩健、收縮的商業策略?大多數人也許會得出這個結論,但佳士得卻反其道而行之,反而采取了“更進取”的策略:夜場是如此,“+86”是如此,新的設計專場與典雅生活藝術專場也是如此。這次的設計專場,繼續秉持去年秋拍設計專場首拍時確定的理念,將當代設計與傳統工藝相結合,引入了日韓與越南設計師的作品;而典雅生活藝術專場,則引入了今年春拍在香港也旗開得勝的手袋拍賣。其實,佳士得在上海的拍賣不能涉及他們擅長的書畫與古董領域,本身就像帶著鐐銬跳舞,更遭遇2012年行情調整后最糟糕的弱市,可謂困難重重。但佳士得的成績單表明,弱市環境下,更進取才是生存之道!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