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許多因緣際會,每一次相逢,都是上天的恩賜。結識青年畫家張鴻然,是在蘇州小有名氣的幾個書法篆刻朋友的聚會中。時值金桂飄香,石榴飛紅,蓮子泛青的中秋佳節,花好月圓,良辰美景。三五好友,就在位于蘇州體育場路的張鴻然藝術工作室,從清晨到日暮,品茗清談,把酒言笑,歡飲達旦,賓主盡興而歸。
隨著交往的深入,對張鴻然其人、其畫、其藝術創作理念,有了更為全面透徹的了解。素衣禪心,行善積德,沖淡平和,是其為人處世的準則。故而,其友人,儒釋佛道,三教九流,遍布大江南北,神州海外,莫不感喟其大別山樣寬廣的情懷,梅山水庫般純凈的心底;師法自然,化繁為簡,返璞歸真,是其油畫創作的緣起。張鴻然主攻油畫,卻不拘泥于油畫。良好的藝術稟賦、獨到的藝術視角和造型能力,使其能將古典與現代,寫意與工筆,中國山水與西洋油彩的技法和要義巧妙融合,在光與影的鉤沉變化中,在點線面形色的新穎構圖中,在拍擺搓揉掃、刮拉砌涂劃的純熟揮毫中,思接千載,神游八荒,活潑率性地勾勒對自然和人生日益深邃的理解和感悟。
作為新蘇州人,1994年,張鴻然從安徽淮南師范學院美術系畢業后,滿懷對藝術的憧憬,對教育的熱忱,對江南小橋流水人家的向往,毅然放棄了令很多人艷羨的媒體工作,心甘情愿定居江南一隅。百忙之中,時刻不忘潛心修煉內功。2001年,到中央美術學院進修;2005年,從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畢業;2008年,從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高級繪畫研修班結業。
二十多年里,他把每一個平凡的日子都過得精彩紛呈,滋味雋永。

教書育人,傳播美育,弘揚藝術。如今,他已桃李天下,譽滿姑蘇,嫡系弟子逾千人,其中,考取中國美院、中央美院、西安美院等高等院校的學生數以百計,更有五位弟子已經被授予省級“工藝美術大師”的稱號。作為“大師”的老師,一時間,阿諛奉承者有之,諷喻詆毀者有之,張鴻然始終不忘初心,赤子本色,為人低調謙遜,寬容大度,認認真真畫好畫,兢兢業業育好人,將生活和藝術,完全融入第二故鄉。這,不僅體現在其“三山居士”(真山、陽山、觀山)的雅號上,而且反映在其“蘇州西部山水”系列作品中。代表作《太湖春色》,正是調和著對水鄉的熱愛、對春天的欣喜,對未來的期許,以淡雅的色彩,靈動的情緒,恢弘的氣勢,給人以浪漫詩意的熏染和豐富無涯的遐想,該作品參加2012年油畫雕塑年鑒展,獲得業內外人士的高度贊譽。
一個藝術家,如果“一心只讀圣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沒有“鐵肩擔道義”的社會責任感,沒有對世間萬物的熱愛和禮贊,沒有仁慈感恩之心,即便藝術成就再高,充其量也不過是一個偽藝術家。張鴻然之“鴻”,取“鴻鵠之志,鴻途大展”之意;“然”,取“道法自然,浩然之氣”之喻。張鴻然的作品,畫如其名,色如其人,取材廣泛,自然山水、人物鳥獸、蟲魚草木信手拈來,氤氳文人的清朗氣息,但沒有文人的清高孤傲,他能用點石成金的畫筆,緊握時代的脈搏,和著改革的旋律,與時俱進,“為生民立命,為天地立心”,記錄祖國大地上的重大歷史事件。2001年5月,油畫《吶喊》入選第一屆“愛我中華”中國油畫作品大展;2001年6月,彩筆畫《鄧小平中國改革開發的總設計師》,入選“蘇州市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八十周年”繪畫作品展;2001年7月,創作大型多種材料繪畫《奧運在我心中》,助北京申辦奧運會;2008年創作的《殤》,以精微的細節,新穎的材質,巧妙記錄了“5·12”地震帶給人們身心的巨大傷痛和反思,以及畫家對于四川和祖國的美好期冀,次年年底,參加了蘇州市美術家協會會員迎新作品展。
真正的藝術家,還必須是師法百家又自成一體,具有獨到藝術見解和創作理念的人。例如,徐悲鴻的馬,齊白石的蝦,圓寂和尚的觀世音菩薩等,婦孺皆知,分別寄托著創作者與眾不同的藝術審美和人生領悟。青年畫家張鴻然,經由科班訓練,名師指點,加之刻苦勤奮,不斷研修,無論是肖像畫,靜物畫,風景畫等,均能得心應手,潑墨揮毫,舉重若輕,但是相形之下,他似乎更鐘情于荷花。“新·荷”系列作品,于方寸之間,記錄和詮釋著其藝術“生命痕跡”的創作理念。在張鴻然看來,生命原本就是一場從生到死的旅行,就像他筆下的荷花,一葉一花,一株一苞,都隱喻著生命從無到有,由盛而衰的過程:“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傳遞的是生命萌芽期的青春活力;“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彰顯的是生命成熟期的風情韻致;“池塘一夜秋風冷,吹散芰荷紅玉影”,彌漫著生命衰落期的清冷落寞;“秋英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暈染著生命消亡期的犧牲奉獻。人生如荷,荷如人生。荷之萌芽、成熟、凋零,象征著人之童年、中年、老年。生命,正是因為濃妝淡抹,因為張弛有致,因為浮沉跌宕,而分外五彩斑斕。
張鴻然 荷韻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縱然生命短暫,一個人總要留下點什么,以證明“這個世界我曾來過”。就像儒家主張“三立”(立德、立功、立言)一樣,張鴻然除了堅持用“此時無聲勝有聲”的畫作,鐫刻自我藝術的“生命痕跡”,近年來,他還嘗試以刀代筆,就地取材,以家鄉金寨的毛竹為原料,因勢象形,進行竹雕工藝的創作,如今,無論是簡筆勾勒,還是工筆雕琢;無論是筆筒,還是竹玩玉雕,一節蓮蓬,一段蓮藕,一枚荷葉,一瓣荷花,都是一番清新脫俗、荷香四溢的天地,是其童年記憶、鄉土情結的寫照,是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之藝術理想和道德情操的象征。藝術無國界。經過兩年多的籌備,2015年,由上海外國語大學海外合作學院、蘇州高新區吳縣中學、蘇州高新區美術家協會、米蘭世界博覽會資助,由歐洲設計學院承辦的“生命·痕跡”繪畫作品展于當地時間5月12日上午十點,在意大利米蘭世博會歐洲設計學院場館隆重開幕。這次畫展,不僅濃縮了張鴻然對于西洋油畫的改革和創新,而且以太極、茶道、水墨等形式,向外國同行展示了中國傳統山水繪畫的精髓,演繹了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的冰山一角。這,無疑成為張鴻然藝術生涯中濃墨重彩的一筆,標志著其藝術水準的新高點。花開是詩,花落是畫。一路走來,駐足,回首,花謝花飛,腳印深淺,點點滴滴,都是人生不可磨滅的履痕。毋庸置疑,高度凝練的“生命痕跡”,疊加成畫家歷時性和共時性的印記,它不僅是張鴻然對藝術的追求、理念和信仰,更是一種開放包容、中西合璧、探索踐行的人生姿態——“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藝無止境,大愛無疆。飽滿的生活熱情,廣泛的興趣愛好,犀利的藝術敏感,精益求精的藝術追求,使張鴻然在同齡人中脫穎而出,名聲鵲起。但是,無論他走多遠,飛多高,他都永遠情系金寨,不忘桑梓。今年,受華安集團張懷安董事長的委托,應金寨職業技術學院校領導的邀請,張鴻然不辭勞累,日行千里,為華安雕刻班的籌辦積極奔走,希望用一己所學所長,傳承中國傳統工藝,打造金寨自主工藝品牌,造福家鄉四方百姓,讓他們了解藝術,親近藝術,結緣藝術,并以此開啟心智,改變命運,大刀闊斧地描繪建設革命老區、“將軍之鄉”的新藍圖。

心有多大,天地就有多大,生命痕跡就有多深。衷心祝愿青年畫家張鴻然,在未來的藝術道路上,能夠隨心所欲不逾矩,心不為筆使,畫不為墨用,刀不為器累,畫學日進,技臻完美,鯤鵬展翅,摶扶搖而上九萬里!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