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冠中《太湖之濱》
藺道軍
文化經濟學者/藝術品金融專家/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客座教授
有30年藝術品收藏投資經驗,曾任會計師(稅務師)事務所總經理十年;曾擔任商業銀行藝術品銀行業務設計和建設工作;曾任大學文化創意與金融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策劃過國內多個書畫大展,并推介出一批當代書畫家。現主要從事文化創意園區規劃設計與運營工作;擔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浙江大學、國家市長進修學院、對外經貿大學等院校、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中信銀行、華夏銀行、海富通基金、宜信基金、國家電網、國際理財師協會講授文化產業、藝術金融、藝術品欣賞與投資方面的課程。編寫有《青瓷新韻》、《水墨·青花》等書籍。
當前的藝術品市場用“冷淡”或“慘淡”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
《藝術品鑒》: 您對當前的藝術品市場有一個怎樣的整體評價?
藺道軍: 去年我曾對未來市場做過一個預測, 我認為藝術品市場將有2-3年的冷淡期,現在看來是應驗了。
當前的藝術品市場用“冷淡”或“慘淡”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比如山東濰坊、淄博等地的很多畫廊在今年的春節過后,甚至一張畫都沒有賣出過,可以說是沒有任何的經營性成交出現。
從二級市場來說, 拍賣市場與往日也不可同日而語。包括一些大的拍賣公司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挖掘好的作品、好的藏家,使用了各種辦法和營銷的方式,進行專場拍賣、特定人群的拍賣等,但是從成交量上來看,相對于過去的同時期還是低迷的。
《藝術品鑒》:您認為造成整個藝術品市場冷淡的原因是什么?
藺道軍:這可以從宏觀經濟的大背景,以及政府經濟帶動力的減弱等方面來分析。
首先,是整體經濟形勢的下滑;其次,禮品經濟是帶動書畫熱的一個重要因素,它帶動了相關投資收藏的范圍。現在“帶頭大哥”“冷”了,整個市場也“冷”了。 另外,股票市場也對藝術市場有所影響。一般而言,股票和藝術市場的冷熱成反比的關系,最近股票市場暴漲暴跌,吸收了大量的流動資金,藝術市場就顯得相對冷淡。
而更讓人擔心的原因,是當前的藝術品市場缺乏一種成功的案例和模式可以參考。一些人投資藝術帶有很大的盲目性,而也有一些人投資藝術帶有很大的欺騙性,出現了一些不成功的甚至負面的案例,所有這些都影響了大家投資藝術品市場的積極性。冷淡期無疑是藝術家的一個好機會
《藝術品鑒》:就如硬幣有其兩面,在冷淡的市場下,是不是也蘊含著一些積極的因素?
藺道軍:確實,盡管市場冷淡,但同時,這冷淡期無疑是藝術家的一個好機會。
在我看來,過去的藝術市場是“過熱”了,是“太火”了,“火”到了市場和藝術家都失去了理性,都沒有了冷靜思考。這個“熱”是市場熱,也帶動了大家都去湊熱鬧,這樣就造成藝術本身出現了很多的濫竽充數,很多好的藝術家,其作品的成交額成了衡量其自身價值、成功與否的標準,而不是其作品本身。藝術本身被淡化了。 藝術市場的發展離不開資金和資本,但當資金和資本成為唯一考量的標準的時候,實際上是對藝術的毀滅。
從西方來說,藝術品投資是房產、股票之外的第三大投資渠道。但是藝術品的投資,即使在西方發達國家也是一個小眾的群體,不是大眾化的。而在我們國家成為一個全民的狀態,有錢沒錢,有眼(力)沒眼(力),都進行收藏投資,這也是一件挺可怕的事情。
因此,市場逐漸冷下來后,很多藝術家可以沉下心多讀寫書,多關注藝術本身,反思過去的種種做法。總之,這是一個很不錯的機會。
《藝術品鑒》:應當說,在冷淡的市場中,畫廊所受到的沖擊尤其大,在您看來,畫廊在未來的發展中應當注意什么?
藺道軍:在藝術品市場上,畫廊通過發現藝術家,推廣藝術家,本應起到很好的一級市場的作用。但現在的畫廊基本上是炒作藝術家,而缺少了發現,推廣,挖掘等功能。如以前一些畫廊把一些美院畢業的研究生博士生統統都拉過來,進行簽約推廣。這對從事藝術的學生有好處,但從另一面來說,又因為缺少了藝術的磨難,使得好的藝術很難繼續,缺少厚重感和沉淀,只能制造一些迎合大眾口味的快餐藝術。所以當前畫廊在市場的冷中應當反思,我們到底缺少了什么?
在冷淡的市場中,畫廊應當怎么做?我認為,第一要堅持活下去,要相信有冷的時候就有熱的時候的到來,要等待回調。第二,要堅持進行好的、高檔展覽推。應該真正培養中國人藝術消費的觀念和習慣
《藝術品鑒》:您多次提到了藝術品消費的概念,對此,您是怎么看的?
藺道軍:藝術市場本身有“冷”有“熱”是非常正常的。我們應該推動的是藝術品消費的概念而不是藝術的投資概念。只有藝術品的消費提高了,才證明我們全民的消費水平提高了,對藝術的真正的熱度提高了。
現在我們的藝術品投資還是建立在你有了錢,但你沒有眼(力),你有了錢,但沒有學識、修養的提高,仍然停留在一個簡單的談錢的層次上。
國外的藝術品賣得最好的不是原作,而是復制品。人們買回去是為了消費。而中國藝術品熱的背后,卻是藝術品消費的觀念并沒有提升,只是簡單放大了投資的心理,還是追求投資回報。買藝術品的出發點就是為了賺錢。這是一個很大的錯誤。
我們應該真正培養中國人藝術消費的觀念和習慣,只有當藝術消費的觀念和習慣起來后,才真正證明全民的藝術認知提高了。
如何培養藝術品消費?收藏低價格的原作,購買知名大師作品的復制品,藝術衍生品的開發等等,都是藝術品消費的范疇和未來發展的方向。
企業家收藏投資的不僅是藝術品,而且是打造企業戰略,創建公司品牌和形象。
《藝術品鑒》:當前一些企業老總如王健林,王中軍等積極購買藝術品,對此您怎么看?
藺道軍:我非常支持這些企業家的行為,并為他們的行為歡呼,因為這是有眼光的企業家。其實他們不是簡單地購買一些世界名畫,這些老總是用藝術品來做企業的戰略品牌宣傳。表面是土豪金,其實這些老板是有思路,有思想的。
美國一家全球知名的公司有一句名言:要創建偉大的公司,必須學會使用藝術品。比如王中軍以及王健林買的作品,從投資的角度來看,不會有太大的空間,因為已經是到了相對的高點了,很難有人接盤,但它達到了其他形式達不到的廣告效果。
總之,他們收藏投資的不僅是藝術品,而且是打造企業戰略,創建公司品牌和形象。沒有戰略眼光是看不到這一點。
《藝術品鑒》:對于劉益謙等另外一類大款購買購買藝術品的行為您怎么看?
藺道軍:劉益謙非常聰明,通過購買天價藝術品規避了一種很大的風險。至于規避了怎樣的風險,他自己是很清楚的。
我的判斷是,他在避險,財產的安全得到了保證,人身的安全得到了保證,甚至讓很多人也規避了風險。可以說,劉益謙使得藝術品的避險功能發揮到了最大水平。同時,樹立了自身的形象。
《藝術品鑒》:當前中國的藝術品市場上,藝術品金融是大家關注的熱點,但多是叫嚷的多,實際成功的少,您認為當前藝術品金融難成功的最大癥結在哪里?
藺道軍:當前藝術品金融沒有成功很大的原因是違背了藝術的規律。
藝術品有兩大特點,一是藝術價值判斷的滯后性,二是藝術價值實現的長期性。比如梵高,活著的時候才賣了一張畫。比如當時大家都覺得黃賓虹的作品不好,以致于黃賓虹會對人說“五十年才看我作品的價值”(大意)。
藝術是靠時間換利益的。真正的藝術的投資需要長期持有,價值放大。而我們今天卻是恨不得一下子暴富,對藝術品的投資是以“狗”模式代替了“人”模式。
《藝術品鑒》:在您看來,不能用傳統基金的投資運作方式來運作藝術品基金,否則會出現“狗”模式代替“人”模式的情況。這是一個很新穎的提法,您能具體闡釋一下嗎?
藺道軍:因為藝術品具有價值判斷的滯后性和價值實現的長期性的特點,所以,藝術品基金的時間一般會比較長。如果用過去傳統的資本運作手段來進行藝術品基金的運作,幻想用一年兩年這樣快進快出的模式盈利,沒有考慮一定的時間性,就很容易出現問題,往往是以“狗”模式代替了“人”模式。
平常我們說“狗三貓四”,意思是狗要懷孕三個月才能生產,狗三歲的時候已經是成年狗了,人三歲時還什么也不懂呢!我們現在的藝術品基金、藝術品金融就是用培養“狗”的模式來代替培養“人”的模式,這怎么能成功呢?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培養人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現在卻要求三個月懷孕,三歲就成熟,這怎么可能呢?可以說,這是藝術最大的悲哀。
《藝術品鑒》:您對未來中國藝術品金融的發展有什么建議?
藺道軍:藝術品基金在國外一般是8-15年的時間,英國的鐵路基金甚至到20年。國外的藝術品銀行一般是扶持年輕藝術家,然后進行作品租賃,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而國內是太心急了,三步并作兩步走,一步跨出5步去,這怎么能行呢?
考慮到藝術品的變現能力并不強,因此一定要考慮長期性的問題。在模式設計上,應該是資金可以短期退出,而藝術品要長期持有。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