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圣經的價值不僅僅在宗教界,在整個人類文化史上都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各種語言的譯本數不勝數,其漢語翻譯則自基督教傳入中國之時起就開始了。635年,基督教聶斯托利派(景教)來到大唐,獲準傳教,翻譯的圣經書卷就多達三十余部,惜早已失傳。敦煌遺卷《序聽迷詩所經》雖是現存最早的景教漢文經典,但也只是“補綴新舊兩約圣書之文”(朱謙之語)。會昌法難之后,基督教在中國雖未完全禁絕,但也不復興盛之勢。
直至明末,天主教傳教士的再次東來,圣經的漢譯才真正的豐富起來。利瑪竇的“祖傳天主十誡”、巴設的白話選譯本、賀清泰的《古新圣經》等都是早期重要譯本。十八世紀末的新教傳入,大量的傳教士加入到圣經漢譯的隊伍,形成了諸多影響重大的版本。如馬禮遜譯本(首創了漢語術語系統)、郭實臘譯本(太平天國所用底本)等。這其中有一個版本我們不能忘記:委辦譯本。

這是第一部由不同差會傳教士聯手翻譯的圣經漢譯本。翻譯過程中,傳教士就“God”究竟應該譯為“神”還是“上帝”產生了分歧,多數傳教士退出,留下麥都思和理雅各繼續翻譯。這二人都是精通漢文的漢學家,理雅各更是系統地將中國古代典籍譯介到歐洲的第一人。中國學者王韜也參與到最后的襄理之中。1852年,委辦譯本的《新約全書》得以面世,美國圣經公會與大英圣經公會相繼出版,并認定為代表性譯本。由于其翻譯規范準確,文采優雅斐然,遂成為19世紀最有影響力、流傳最廣的圣經漢譯本。
1894年適逢慈禧太后六十壽辰,上海傳教士發動全國女基督徒捐資,由大美圣經公會與美華書館聯合特別印制了委辦譯本《新約全書》,使用了大號字體并活字直排,置于銀盒之中,獻給慈禧,稱“慈禧版”。之所以選擇委辦譯本,在于學者王韜翻譯時借鑒了中國傳統哲學的說法,文辭更加便于國人的理解。1910年宣統皇帝繼位,信徒們又利用之前的活字版和紙張重印了四部《新約全書》,進呈宮中,稱“君王版”,當得名于書扉頁下部所印“Imperial Edition”字樣。北京卓德2015年秋拍征集到的中文版圣經即此君王版《新約全書》,由其扉頁下部英文標注“printed from the same type as the Presentation Copy to the Empress-Dowager ”一行可知。此本開本宏闊,迥異于當時美華書館所印的小本圣經。紅色皮面,紋飾為極具中國特色的竹子,并伴以小鳥棲于其間。封面左上方印燙金書名“新約全書”,另在中間柿蒂形紋飾中印燙金四字“救世圣經”,書口亦刷金,極具西式豪華裝幀的風格。
哈佛燕京圖書館藏有一本君王版《新約全書》(見沈津先生《關于“君王版”<新約全書>》并內頁圖版),除封面顏色與拍品的紅色不一樣外,其余皆相同。2004年,大陸基督教兩會在香港舉辦的“中國教會圣經事工展”中展覽了兩部君王版,并拍賣了其中一本,時價八十五萬港幣。沈先生文中還記載了美國耶魯大學藏有一本,那么此次上拍的將是全球發現的第五本,意義重大。
可以說,流傳極罕的君王版《新約全書》是委辦譯本系統中最重要的一支,它的出現給我們留下了基督教在近代中國廣泛傳播最堅實的歷史見證。慈禧太后有沒有閱讀這部《新約全書》,我們不得而知,但這一段中西文化交融的史實是不能被我們遺忘的。

關于“君王版”《新約全書》
沈 津
數十年前,哈佛燕京圖書館就搜集了一批宗教類的中文圖書。這批圖書近千冊,種數之多,質量之高,或較之國內一般省市一級公共圖書館的收藏都要好。以《舊約全書》、《新約全書》來說,就有三十多個早期的不同版本,前者最早的是清咸豐十一年(1861)上海美華書局的本子,后者最早的是清咸豐十年(1860)香港英華書院的本子。然而這些版本中,最貴重的卻是一本所謂“君王版”《圣經》。
《圣經》是基督教的經典,由《舊約全書》和《新約全書》構成。《新約全書》由《福音書》、《使徒行傳》、《書信》、《啟示錄》四部分組成。清光緒二十年(1894),慈禧太后六十生辰,中國基督教的女教徒獻了一本《新約全書》,作為賀壽之禮。這就是“君王版”《圣經》。
“君王版”《圣經》,實際上是“慈禧本”的重印本,即是用當時的鉛字和紙張重印了若干套。這本《新約全書》印出后,被置放于銀制的盒子里,然后再放入一個飾以絲織物的柚木雕飾盒內,以示莊重。
我所見到的這部珍本,書內有美國傳教士1894年11月12日的記載:這樣一本裝飾精美而又珍貴豪華的《圣經》,價值大約在一千金幣左右。這筆錢應該是個大數目。
“君王版”《圣經》的封面為黑色皮面,左上方印“新約全書”,中間印“救世圣經”,均為金字。書背為黑字“新約全書”,另三面均飾以金色。書共七百六十六頁。扉頁上印有“新約全書 大清光緒二十年歲次甲午 大美圣經公會托印 西歷一千八百九十四年 上海美華書館活板”。除“新約全書”字體為楷書外,馀皆為宋體。封面封底均框以竹節,節外再金邊。封面飾以竹鳥,皆對稱。葉茂密,封底則飾以七鳥于竹數竿中,圖皆凹凸。
美華書館是上海美國基督教長老宗親會在上海創辦的出版機構,前身為美華圣經書房。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設立于澳門,后遷寧波。咸豐十年(1860)再遷上海,改名美華書館。用各種文字(包括滿漢文)出版《圣經》和傳教書刊,并印行商業簿冊表報和學校教科書,為當時最大的印刷機構。前后五十年間,共發行圖書四十萬冊,直至光緒二十三年(1897)商務印書館成立后,該書館在出版界的壟斷地位才被取代。燕京圖書館所藏宗教類圖書中,就有不少是美華書館的出版物。
“君王版”《圣經》和“慈禧本”有一些不同,即“君”本內里文字的邊框,全部都是紅色,而“慈”本則為金色。書印成后,大美圣經公會并委托美國、英國公使攜回國內贈送有關博物館、圖書館保存。據知,如今美國除哈佛燕京圖書館之外,耶魯大學圖書館也有入藏。2004年8月6月,香港“中國教會圣經工展”中拍賣了一本,當時有人開價十萬港幣,但被婉拒。報載:“由于封面由純銀制成,別具氣派,故這版本《圣經》又稱為君王版《圣經》,現時全球只有四本,呈送慈禧太后那一本后因戰亂外流至美國博物館,其余二本則在是次展覽展出,并有一本會拍賣,得來收益將捐給香港中文大學作SARS研究之用。投標底價為三萬元。”8月10日,展覽會落幕,“君王版”《圣經》拍得八十五萬港幣。
《圣經》是基督教的經典,是其神學、教義、教規、禮儀、節慶等的根本依據。《圣經》被譯為漢語時,譯者取其“神圣典范”、“天經地義”之義,譯作《圣經》。根據上世紀七十年代的統計,《圣經》譯本有二百六十一種,《新約全書》譯本已有三百八十四種,《新約》又被譯成了一千八百余種語言和方言,因此,《新約》是世界上印數最多、發行最廣、翻譯文種最多、影響最大的一部書。而燕京圖書館藏的“君王版”《圣經》,卻是中文版中最珍貴的一種。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