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展時間: 2015年11月23日—25日
拍賣時間: 2015年11月26日
展拍地點: 北京柏悅酒店
北京九歌2015秋文物藝術品拍賣會將于11月23日—26日在北京柏悅酒店拉開序幕。本場拍賣涵蓋了中國書畫、瓷器雜項等八個精品專場,其中中國書畫部分包含:第八屆民族百花獎全國中國畫作品展專場,凝翠軒藏畫專場,百藤齋藏畫專場,中國書畫之魂—35位卓越藝術家論中國畫(續),林泉高致—重要中國畫作品專場,中國書畫專場等共六大精品主題千余件拍品。瓷雜部分推出瓷玉雜項專場以及翡翠珠寶專場。九歌15秋拍經過半年時間精心策劃準備的誠意之作,可謂精品云集,期待廣大藏友蒞臨。

吳冠中 云南景色 紙本設色 鏡心 90×96cm
著錄:1、《情感•創新---吳冠中水墨里程》P22,湖南美術出版社。
2、《彩面朝天---吳冠中的世界》P184,2005年8月,上海畫報出版社出版。
3、《吳冠中全集5》,P74,2007年8月,湖南美術出版社。
眾所周知,吳老對待藝術的態度其認真嚴謹鮮有能匹者,師法自然,不落凡俗更是其創作之信條。早在1976-1984年間,先生先后多次深入滇.桂.川地區,融入當地土著居民生活,采集素材,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初期,吳老就其采集的材料展開了不同角度、不同媒介的創作,其中許多作品今日已廣為流傳。
在《吳冠中畫作誕生記》中,有名作‘今日巴東’,即感懷江岸一帶這些古老的“吊腳樓”快被高樓大廈取代。早于1974年,他已采用四川“吊腳樓”為油畫題材。這種獨特的建筑結構,加上少數民族的居住習慣也許觸動了他的創作欲,因此,無論是侗家或壯家村落,那種高架房子層層疊疊依山建筑,參差高低錯落有序的村寨,都成為他畫中的主體。畫家在本幅用色沉穩,特別見于木構建筑的色彩處理上,極注重表現厚重結實的質感,視覺效果類于油畫。布局是層層隨山勢蜿蜒而上,看似沒有規則,但山山水水、層層葉葉,無一處不智慧,無一處不真實。足以表現出少數民族在生活中以自然為依托,及作者對自然的敬愛之情。

徐悲鴻 立馬 紙本水墨 立軸 82×48cm
備注:1、附四川省文物總店證書。
2、蕭平題詩堂
徐悲鴻是在近代中國美術界有重大影響的畫家,在國內外享有一代宗師的盛譽。徐悲鴻以畫馬著稱于世,他的畫第一次印刷出版的是馬,第一次得到當時畫界著名畫師稱贊的也是馬。徐悲鴻畫馬,不僅只為一般觀賞,而大多是借以抒發郁結難言之悲憤和愛國憂世的心情。徐悲鴻用潑墨寫意或兼工帶寫,造型準確,透視科學。塑造了千姿百態、倜儻灑脫的馬,有的回首長嘶,有的騰空而起、四蹄生煙……
此幅《迥立向蒼蒼》作于一九四二年,正值抗日戰爭期間,民族存亡之時,畫中之馬斜向左,迎風而矗立,未有絲毫退縮之態。畫作構圖飽滿,進深感強,筆墨灑脫。特別是鬃毛的描繪更為精彩,畫家濃墨揮毫而出,毛發的飄然感覺立即呈現,豪放不羈、氣勢壯闊,更顯出一股無往不前的強烈氣勢。徐悲鴻用墨塑形,通過虛實變化的墨線、墨塊,準確的表現出立馬的骨骼結構與肌肉。畫作筆力雄健,氣魄恢宏,形神俱足,杰出的筆墨表現技法與嚴謹的美術造型功底得到完美體現。

黃胄 江畔杏花春雨后 紙本設色 立軸 92×70cm
備注:蕭平題詩堂
黃胄先生是新中國繪畫的重要開拓者,是中國水墨人物畫發展史上一個里程碑。他認為國畫家在生活中直接用毛筆搜集素材,才能與國畫的筆墨功夫結合得更好。黃胄以大批新意境、新技藝,展示出筆墨流暢、氣度澎湃的佳作,給中國畫壇做了一代新的典范。本作品正是黃胄先生的代表之作。畫面構圖巧妙,近實遠虛,將畫面無限延伸。設色考究,黑、白、灰三色調穩重融合,把杏花粉衣襯托出來,給畫面賦予了勃勃生機。所畫鴨子俯頭前游,格外生動。人物的表現上運用速寫的表現手法來抓住人物特征,線條流暢有力,造型嚴謹生動,生活氣息濃郁。畫題:“江畔杏花春雨后,一九七三年元旦黃胄畫。”蕭平先生題跋:“春江放鴨,杏花如雪,桃花綻紅,是為勞動者之詩也。”

傅抱石 延安曙色 紙本設色 鏡心 45×67cm
備注:蕭平撰文并題跋、傅二石題詩堂。
抱石先生之畫風,四十年代居重慶金剛坡時代,是其第一次變革階段,創造了散峰亂柴、亂麻皴,形成了個人獨特的藝術風貌,這一畫風延續到了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畫壇壯舉,是江蘇國畫院山水畫家的“兩萬三千里”旅行寫生,創造了“山河新貌”畫展的輝煌,也開啟了“新金陵畫派”的藝術里程。這一過程中,抱石先生始終是主角。此圖作于1960年,從作者所題“延安旅中紀游之制也”看,當是他在初訪延安的過程中,為新鮮的激情驅使,即興揮寫而成的。他的表現技法已經產生了變化,這一變化體現在:大筆厾掃與小筆的鉤劃、點擦相結合,既有徐青藤淋漓豪肆的痛快和氣勢,又具咫尺千里、氣象萬千的壯闊與蒼茫。這一風神可以說正開始了傅氏第二個變革的階段。“藝高人膽大”,這樣的豪情與放達,絕非常人所敢為,所可為的!大片施墨,略敷赭色的用色方法,出自黃公望的“淺降”,又有了創造。他只將色用于關鍵部位,且有敷染、點厾、深淺的區別,既顯示了黃土高坡的地方特色,又象征著朝陽光曙光的明麗。綜上所說,該作在抱石先生藝途中占有顯著的位置,是先生追求新變革的痛快的愜意佳作。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