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華藝國際拍賣古董珍玩部分的《靜觀》專場即將迎來第四期。感謝海內外各界藏友的支持,使我們得以成功舉辦三期,成績斐然,如今第四期正在緊張籌備中,望各界朋友繼續支持華藝,我們將以更加專業審慎的態度挑選更多兼具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的精美造像,于年底精彩呈現,再創佳績。
佛教的知識體系十分龐雜,根據近年來佛造像拍賣市場的情況,我們挑選以下幾個部分做簡要分析。
崇尚藻飾、追求華麗是東北印度帕拉·舍那王朝(約公元750-1200年)造像藝術的時尚,整體造型極為秀美,比例勻稱,在裝飾上極下功夫。造像具有印度人的面相特征,衣紋樣式繼承了秣菟羅和薩爾納特造像風格,手腳等細部刻畫極為生動,富于表現力,材質多為黃銅、合金銅。帕拉風格對西藏地區的佛造像具有深遠影響。比如以下這尊來自臺灣遼樓居的私人舊藏,體量較大,以合金銅鑄造并多處鑲嵌銀和紅銅,為十三世紀西藏地區鑄造的具有帕拉風格的作品,是早期工匠將印度造像的審美情趣融合西藏本土藝術風格的代表作。


13世紀 銅四臂觀音(錯銀錯紅銅)
來源:臺灣遼樓居私人舊藏
H:37cm

12/13世紀 銅蓮花手觀音(錯銀錯紅銅)
H:11.5cm
七世紀初,迦爾郭吒(Karkota)王朝統治時期的克什米爾已成為重要文化中心。這一地區制造的佛像融合了犍陀羅和笈多時代秣菟羅、薩爾納特式造像風格的美學傳統,造像強調體態優美、薄衣貼體。主要特征是雙眼大而張開如杏仁,嘴唇豐滿,反映出本地人種的面貌特征;衣紋有秣菟羅式的U形紋和薩爾納特式的光素無衣紋,僅在領口、袖口表現衣邊;背光鏤空;佛座的基本形式是方形的須彌座。造像多數為黃銅制作,表面不重鎏金,但瑩潤細膩,眼白、眉毛、白毫嵌銀是其特色。這種風格的造像,以其獨特的姿態映現出犍陀羅風格向笈多風格的轉變。克什米爾早期造像對之后西藏西部地區的造像影響良多。

7/8世紀 銅大日如來(錯銀眼)
H:15cm
在藏傳佛教中,公元7至13世紀初,可以視為密教諸神的繁榮期。在佛教密宗(怛特羅佛教,金剛乘佛教)出現之后,系統化的佛教神系建立起來,佛教尊神數目急劇增加,密法修行成為風氣,咒語(真言)、曼陀羅的儀仗和所有觀想對象、哲學名詞無不神圣化為具象的尊神,并且同一尊神往往會產生眾多的變化身,因此,這一時期產生出大量造型復雜、怪誕神秘的忿怒像、雙身像等。比如不動明王,作為大日如來的忿怒顯化,降伏魔障,護持佛法,是佛教密宗五大明王的主尊。不動明王形象頗多,在藏密中主要有兩種變化形象,分別為白不動明王和青不動明王。

14世紀 銅鎏金白不動明王
H:24cm

14世紀 銅不動明王
H:23.5cm

15世紀 銅降閻魔尊
H:19.5cm
藏傳佛教的祖師分為印度祖師和西藏祖師兩類。印度祖師又分為般若祖師(印度大乘佛教哲學家)和秘密祖師(如八十四大成就者等);西藏祖師主要包括西藏各教派所推崇的本門顯密祖師、譯師,如寧瑪派的蓮花生、格魯派的宗喀巴等。藏傳佛教重上師高于一切,他們說,如果佛法是一座金礦,上師就是引導你找到金礦的路;如果密法是一座寶庫,上師就是打開寶庫的鑰匙;如果佛法是彼岸的圣境,上師就是通往彼岸的橋梁。由于上師是現實中的人物,在藏傳佛教造像中尤以上師造像最具獨特性。2015年秋季拍賣,香港翰海推出的《師道》專場,已帶頭掀起一股關注和收藏上師造像的熱潮。


16世紀 銅鎏金大成就者帝洛巴
來源:紐約蘇富比1997年3月20日印度及東南亞藝術拍賣會LOT 119。
H:22cm

17世紀 銅白度母(錯銀錯紅銅)
H:21cm
與藏傳佛像的豐富多變不同,漢傳佛像在講求寫實主義的同時,追求佛性的統一和完整,其形態、服飾等均有一定儀軌,標準化較強,形象漢化,符合中國人的審美意識。造像通常面相豐滿圓潤,表情和悅,儀態端莊,衣褶自然流暢而優美。漢傳佛像滲透著儒家的仁愛觀,注重表現慈悲為懷、普度眾生的精神。


明或更早 銅漆金文殊菩薩
H:43cm
《靜觀》專場現仍在征集佛造像精品,歡迎廣大藏友繼續送拍,相信在我們共同的努力下,未來的市場將有更多精彩呈現。征集截止日期為10月20日。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