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發布的artnet上半年拍賣市場報 告顯示,2015年上半年全球藝術拍賣市場中,市場交易總額81億美元,同比2014年同期縮減6%。值得注意的是,歐洲藝術交易市場在全球板塊內并沒有 真正萎縮。相比之下,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較歐元要穩定許多,而成交額比去年同期卻下降了約7億美元,達30%,所以,在全球拍賣市場前五位里,中國可能是唯 一萎縮的市場,也是拖累今年全球藝術拍賣市場增長的主要因素。
對于這個報告,不少人認為是藏家受到資本市場沖擊的影響。然而,從創辦于1902年的美國老牌藝術類雜志《藝術新聞》(ART news)公布了 2015年“頂級藏家200強(200 Top Collectors)”名單顯示,華人收藏家方面有14位藏家入選,包括王中軍、王健林、王薇與劉益 謙、余德耀、劉鑾雄、陳泰銘等等。其中王中軍、王健林之所以能夠入選,還是因為他們購買了天價的西方藝術品。
事實上,當我們翻開2014年全球成交價排名前五的中國藝術品中有四件在香港成交。在這四件中的兩件,明永樂御制唐卡、玫茵堂珍藏明成化斗彩雞缸杯均為劉益謙競拍得到。而在五件拍品中,僅有北宋定窯劃花八棱大碗是由國外藏家購得。
經過了近些年的高速發展之后,中國藝術品的價格不可謂不高,雖然我們中許多人會拿齊白石與畢加索去比較,認為1億元齊白石與1億美元的畢加索相比,似乎 還是很便宜,然而我們不應該忘記的是供求關系是影響藝術品價格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雖然在西方也不乏齊白石的擁躉,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在海外市場成交的齊白石作品價格,比內地便宜了很多,這也直接導致了當國內的齊白石作品創出天價之后,我們看到的更是大量的齊白石作品從海外回流內地拍賣市場,而不是越來越多 的海外藏家購買內地的齊白石作品。相比之下,內地的許多藏家,則會更多地關注海外名家作品,因為資產配置最重要的原則之一還是流動性,同時對于提升藏家在 全球的地位也會有著非常大的幫助。
相比我們現在僅僅對于成交價進行研究,西方的金融機構已經開始高度關注藝術品市場買賣行為的心理和社會因素。從西方藝術品市場的主流觀點來看,所有的藝術品都是 情緒化的,包括它的買賣。經濟學家們已經把研究藝術收藏家的動機作為一種時尚。在一項針對17個國家和地區的2000位富人進行的調查報告中顯示,只有十 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把購買藝術品作為一種純粹的投資,這種趨勢在未來的中國也將成為主流,藏家購買藝術品將不僅僅是為了獲得投資回報。
從積極方面看中國藝術品市場萎縮,我們可以預見未來投資藝術品,所需要克服的障礙遠遠不是金錢的缺乏,而是心理上的認同,這種趨勢在中國藝術品市場上會 越來越明顯。當越來越多的中國藝術品價格開始回歸的時候,它們在藝術品市場上也受到越來越多的海外藏家的關注。屆時,中國藝術品市場再次崛起將是指日可 待。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