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風眠作品《冶煉圖》

陸儼少作品《一個新興工業城市的成長》
紅色經典已成現當代藝術史上不可缺失的一篇,近年來也攪動著藝術品市場的熱潮。近日,中國嘉德與香港梅潔樓共同舉辦的“河山色染——繪出新中國”巡展第二站在北京大都美術館開幕。這是迄今為止民間收藏新中國美術的最大規模展出,林風眠、傅抱石、李可染、吳作人、石魯等中國藝術名家呈現了其在紅色主題號召下的創作,不僅將我們拉回到當時特定的時代,也使我們以另外的視角去重新審視藝術家的表達。
“河山色染——繪出新中國”展聚焦的是林風眠、傅抱石、李可染、吳作人等藝術名家在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創作的新國畫,如今它們被統一冠以“紅色題材”。展出的百余幅作品中既有人們對新中國大好河山充滿敬畏與熱愛之情,又有著百姓對平淡生活追求的細節。此次集體出陣則因為梅潔樓的收藏。
梅潔樓主人羅仲榮指出,25年前涉及歷史題材和政治題材的中國書畫幾乎無人問津,在畫廊、拍賣會上賣價比同水準其他題材的山水畫、人物畫低三分之一至一半,“我當時就覺得這些作品其實畫得很好,而且就題材來說,未來應該是博物館類型的藏品,于是開始收藏此類畫作。”
事實上,中國嘉德在1996年便推出新中國美術作品專場拍賣,而紅色題材近年來也成為中國私人收藏中的一條主線。
對于這些紅色題材的作品,前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文物館館長高美慶向記者指出,此前在國際的藝術史觀下,中國的紅色題材作品一度是個盲點,覺得主題先行的創作比較單調。然而“紅色經典”是中國近現代美術不可缺失的,“我覺得我們要正視這段歷史,建立多元化的藝術史觀,要落實到個體藝術家面對那個時代所做出的選擇,做出的個人跟現實之間的協調、妥協。”
“紅色”之下的個性表達
成系列的紅色主題作品,多維度地呈現了紅色時期藝術的發展,也為推動紅色經典的研究與收藏奠定了基礎。其文化與歷史價值究竟在哪,或許通過此次展覽也能給出部分答案。
展廳內展出了李可染創作于1959年的《山河頌(長征)》、1965年的《昆侖山色》等作品。在北京畫院美術館館長吳洪亮看來,李可染選擇山水其實是種妥協。李可染最開始的成名憑借人物畫,但1954年轉向山水畫,就是希望能與當時的社會時代要求一致同時又能在畫中傾注自我的意識。
而另一位名家吳湖帆也在作品《行書“國慶觀禮詞”》、《蒼松飛瀑》等中呈現了藝術家更多帶有血肉和歷史的細節。吳湖帆的這一書法作品有著他對新中國的喜悅之情。但吳洪亮指出,1957年正是吳湖帆最倒霉的一年,“這時候他還有如此的表述,這里面還有大我與小我的關系。”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