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寬《雪山蕭寺圖》

王維《雪溪圖》
世界上很少有哪個民族不喜歡雪,大雪飄飛,白雪皚皚,人在這樣的氛圍中,容易忘記塵世的煩躁,產生一種超越的感覺;雪是干凈的,而人們平時生活很容 易沾染上污濁的東西,在雪中,我們似乎將心靈洗滌了一番;雪是冷寂的,給人凄涼的感受,使人有更深的內心體驗,和這個充滿戲劇般喧鬧的世界形成鮮明的對 比,在雪中,人們可獲得深深的心靈安寧。
中國畫家喜畫雪景。明文征明說:“古之高人逸士,往往喜弄筆作山水以自娛,然多寫雪景。”樂卿題李成《江山雪眺》圖云:“古人最喜畫雪。”被稱為南 宗畫祖的王維就是一位畫雪的專家。《清河書畫舫》卷三說:“右丞喜畫雪景。”他的雪景圖,僅見宋徽宗朝《宣和畫譜》的著錄,就有26幅。王維可以說是中國 畫史上第一個將雪景作為主要表現對象的畫家。今從傳為其所作之《雪溪圖》中尚可見出“雪意茫茫寒欲逼”的特征。王維酷愛畫雪,是因為要追求那雪之后的寒 意、寒神;大量創造荒天寒地,使王畫顯示出“云峰石跡,迥出天機,筆意縱橫,參乎造化”的境界特點。傳他曾作過一圖有雪中芭蕉茂盛地生長,將不同時間中出 現的物象融在一起,表現獨特的意韻。
五代時北方畫家關仝善畫雪,他以雪來寄托自己幽遠飄逸的用思。《宣和畫譜》說關仝“善作秋山、寒林,與其林居野渡、幽人逸士、漁市山澤,使其見者悠 然如在灞橋風雪中、三峽聞猿時,不復有市朝抗塵走俗之狀”,關仝的畫以“冷”的面目表現“逸”的用思,從他的《關山行旅圖》中也可看出寒而硬的特點。生于 寒天雪國中的關仝善以寒入畫可以理解,而生于南方溫潤之鄉的五代畫家董源也對寒天雪地情有獨鐘,《宣和畫譜》著錄其畫,就有《雪浦待渡圖》、《密雪漁歸 圖》、《雪陂鐘馗圖》等。董源作畫重平遠幽深之境,而秋的高遠和冬的嚴凝最宜出此境,于是,雪景也受到他的重視。
宋代山水畫家真正得李成荒寒骨氣的,范寬、郭熙二人最為突出,以至在北宋時形成了以李、范、郭為主的喜畫雪景寒林、推崇荒寒畫風的潛在繪畫流派。郭 若虛以李、范之作為一文一武,而二家都有冷寒的特點。清惲南田說:“雪圖自摩詰以后,惟稱營丘、華原、河陽、道寧。”范寬的雪景色非常有特點,從他的《雪 霽圖》、《雪山蕭寺圖》、《雪景寒林圖》等圖中,就可看出那種混莽而又荒寒的韻味。清初宋犖《論畫絕句》“華園雪景特雄奇,筆底全將造化窺”,正說到這一 特征。郭熙善寫山水寒林,在李成的寒林之外,別構一種靈奇。他的樹作鷹爪,石如鬼面,似亂云暗渡,于荒寒中多了一份蕭森之感。
喜畫寒林雪景,成了中國畫創作的一種傾向,其風氣傳至元季四家、清之四王和四畫僧等,形成了中國畫特有的荒寒境界。
畫家喜歡畫雪,是因為雪具有和畫家心靈密切相關的內涵,雪景是一種象征物。文征明說:“古之高人逸士,往往喜弄筆作山水以自娛,然多寫雪景,蓋欲假 此以寄其歲寒明潔之意耳。”惲南田說:“雪霽后寫得天寒木落,石齒出輪,以贈賞音,聊志我輩浩落堅潔耳。”可見畫家作雪景,并非只是為了強調冰天雪地的冷 寒,而是借雪景來寄托獨特的思想。白雪連綿,蕩盡污垢,在雪意闌珊中,畫家追求不落凡塵的境界。畫雪反映了畫家的超越情懷。明王稚贊趙大年《江干雪霽圖》 有“皎然高映”之趣,有“人在冰壺玉鑒中”之感,就是超越情懷而言的。清寒的雪景還表現了畫家之遠思。《繪事發微》說“凡畫雪景,以寂寞黯淡為主,有玄冥 充塞氣象。”雪為白,白為無,白雪提供了一片空無的世界。在這一世界中,致玄冥,通鴻蒙,有一種超越的用思。當代學者王伯敏在談到元四家的創作風格時說: “他們的作品,盡管都有真山真水為依據,但是,不論寫春景、秋景、冬景,寫崇山峻嶺或淺汀平坡,總是給人以冷落,清淡或荒寒之感,追求一種無人間煙火”的 境界。中國山水畫在寧靜氛圍中,總有一種幽冷氣息,總似有一種淡淡的憂愁在。畫面大多取深深的崖谷、黝黑的山林、蕭瑟的曠野、微茫的天空、兀立的孤雁,而 且墨分五色、以玄色代替天下無窮之色的表現方式,更加重了這種氣氛,絢爛的世界被凝固成如冰的墨色,雍容富麗的色彩被汰盡,剩下的就是高寒水墨筆法所表現 出的高寒趣味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