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寧《金陵圖》(局部)
在今年香港的藝術品拍賣會上,有兩件藝術 品引發了市場的關注。在香港蘇富比的秋拍中,清乾隆郎世寧等作《純惠皇貴妃朝服像》作品自開拍前便報道不斷,在競投者爭持20分鐘后一名匿名買家以 1.374億港幣天價投得,并刷新中國御制畫像世界紀錄;在香港保利的秋拍中,首次露面的馮寧《金陵圖》以5192萬港元成交,也給市場帶來了驚喜。一個 有意思的細節是,拍賣市場的“任性哥”——劉益謙雖然都參與了競拍,但最終都只是前一口,并沒有成為最終的“標王”。
其實,在今年的香港秋拍市場上,劉益謙還是有所斬獲的:在嘉德香港的拍賣中,劉益謙以624.5萬港元的價格買下了一件青銅烙銀瑞獸紋杯,在業內人 士看來,其第一次出手購買青銅器,應該也算是市場的一種信號了。同時,在香港蘇富比的秋拍中,劉益謙以750萬港元的落槌價競得明嘉靖黃地紅彩穿云龍紋 罐,應該也是為了豐富龍美術館的館藏。
其實,今年香港的拍賣市場雖然看上去天價頻出,但是總的市場趨勢卻依然不是很強勁,就從香港保利的秋拍中來看,古代書畫全部拍品的總成交額為 5681萬港元,而馮寧《金陵圖》的成交就占到了九成以上;《純惠皇貴妃朝服像》雖然突破億元成交,但是同場的另外兩件貴妃像最終無人問津,而且古代書畫 部分中許多重量級拍品也紛紛流標。
劉益謙不再做“標王”,從一個側面顯示出成熟藏家對于目前藝術品市場的態度,即擁有自己的價值判斷,不為了成為媒體的“頭條”而花冤枉錢。事實上, 從今年秋季香港拍賣市場的情況來看,老藏家對于自己鐘愛的拍品還是志在必得,像在保利香港的拍賣會上,清乾隆妝花緞七佛像(一套七幅),估價31萬至 100萬港元,最終的成交價則達到了672.6萬港元。據悉,競拍到這一組拍品的是收藏家蔡銘超。在佛教文物的收藏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藏家競拍物品更多 還是與自己的收藏品位有關。在香港翰海的首拍中,17世紀藏東地區的卻英多吉像,估價600萬至900萬港元,成交價為1400萬港元,據資深業內人士透 露,競拍到這件拍品的就是以收藏天珠而聞名業界的楊子。
對于廣大的藏家來說,究竟應該選擇怎么樣的拍品,如何判斷拍賣價格的高與低,有時候不妨多關注一下市場“大鱷”的拍場表現,他們的取舍在一定程度上會對于整個市場產生不小的影響。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