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書畫部研究員楊丹霞做客《澎湃新聞·問吧》實錄(節選)

元 趙雍 《挾彈游騎圖》
故宮博物院為了迎接九十周年大慶推出的“石渠寶笈特展”,分為“典藏篇”和“編纂篇”兩個部分,自9月8日啟幕以來火爆非常,已經成為一個引人 注目的文化事件。從事書畫研究、鑒定工作30多年的故宮博物院書畫部研究員楊丹霞前不久在《澎湃新聞·問吧》(www.thepaper.cn)就如何鑒 賞書畫珍品及其背后的話題與讀者進行了互動。《東方早報·藝術評論》特選刊部分,以饗讀者。
石渠寶笈和文物真贗
60288:大家都知道石渠寶笈里贗品很多,但藝術市場上一些買賣人熱衷于炒作石渠寶笈概念,似乎石渠著錄過的就會天價,您怎么看?
楊丹霞:石渠著錄書畫中既有銘心絕品,也有像“蘇州片”等贗品。石渠著錄并非我們判斷一幅書畫真偽、優劣的唯一標準,雖然作為一部著錄書,它前 無古人后無來者,但是否有著錄只是判斷書畫作品可否收藏的一個方面。市場中對石渠著錄的熱捧,反映出藏家對真偽問題的困惑、對著錄的過度依賴,這是古代書 畫市場發展的必經過程。至于那些天價,還要等這些作品再換手時才能觀察,究竟他的錢是花對了還是怎樣。
Seven_7:有沒有贗品當真品的東東?
楊丹霞:乾隆的石渠寶笈里這類東西不少。我院在1949之后組織專家做了幾次鑒定復核,已將真贗分別存放。若是贗品,必定會在展品說明中注清, 就如同這次一期展出的文征明《存菊圖》的說明那樣,不會只因它是石渠著錄,不加辨別而誤導觀眾。若您去臺北故宮,則需要自己辨別真贗,那里是完全按石渠著 錄展示的,不會告訴觀眾孰真孰偽。
墨璞:對于有些作品可能是偽品但是有乾隆的題跋,這種作品的價值您是怎么看的?
楊丹霞:秘殿珠林石渠寶笈著錄的書畫確實有偽作或存疑、待考等情形。當時即使皇帝富有天下,但也不如我們今天的學習條件。因此,囿于時代和所見 等局限,他也收藏、題跋了不少并非真跡的作品。但他的題跋也是鑒藏史上重要的遺跡,是我們考察流傳下來的古代書畫的一個參照,從收藏遞傳的角度、從藝術鑒 賞的角度,還是有它的價值和意義的。
關于《清明上河圖》
周建平:《清明上河圖》乾隆看過嗎?為何沒見他題詩?
楊丹霞:乾隆沒見過,所以圖上沒他題詩。這件作品在乾隆時期藏在畢沅家。嘉慶時期畢被抄家,此作才進入宮廷,所以嘉慶編的石渠三編著錄了它。
一言不發挖:看過一些回憶文章,說《清明上河圖》當年是從林彪家抄出來的,請問是真的嗎?
楊丹霞:《清明上河圖》是溥儀偷盜出宮的,跟著他先后到了天津、長春和通化,后來蘇聯紅軍俘虜他后,他攜帶的珍寶和部分書畫存在了東北博物館,即今遼博前身,后由周恩來總理決定撥交故宮保存。此圖與林彪無涉。
孫行之:有人說張擇端描繪的是盛事哀景,是王朝末路前的回光返照。這有道理嗎?
楊丹霞:那只是某些研究者的解讀,并未得到公認。我們對古人文學或藝術作品的解讀要把握一個度,而非變成類似《紅樓夢》研究的索隱派。張擇端的 《清明上河圖》,只是為宋帝對汴梁城內外市井風情的藝術再現。作為一個宮廷畫家,他的地位讓他也沒有過多資本和膽量用一幅畫去“進諫”。如果這么猜,只能 說今人想太多了。
九十周年和兩岸故宮
Nqdh:這次故宮九十周年大慶,除了石渠寶笈展外,還有什么其他系列展覽嗎?
楊丹霞:有的。有以皇帝、后妃、太后們過生日為主題的萬壽展,多多的宮廷寶貝如象牙塔、大珊瑚會展出。另外還有新開放的慈寧宮、壽康宮展區,展現太后太妃生活原狀。另外還有汝窯瓷器珍品展、永樂宣德成化青花瓷等。歡迎來宮里看展!一定不虛此行!
小玲子:有人說故宮的精華國寶實際在臺灣,現在故宮博物院的東西大部分是建國后征集的,你怎么看?
楊丹霞:沒人否認臺灣也有不少書畫珍品,故宮也從沒起這個心要和誰比個高低,俗話說得好,“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藝術的事兒又不是打把式非要 分出個上下。另外有個問題要請那些說“臺北看寶,北京看廟”的大神們回答,清宮的這些寶貝到底是溥儀先挑噠,還是蔣介石先挑噠?那些認為北京沒什么珍品的 童鞋,獲得訊息的來源又是哪里呢?不會只是舉小旗的導游吧?
觀展攻略和展品解析
驕傲的石頭:您能給講講欣賞一幅畫作,通常要從幾個方面入手嗎?尤其是國畫中的山水畫?
楊丹霞:為看懂展覽,有更多收獲,您可以關注微故宮或故宮博物院官方微博、官網等,從網上down下展目,而后閱讀相關文字說明,提前預習一下 總是好的。另外我們展廳內也有二維碼,掃描后可現場聽講解,只是建議戴耳機,以免干擾他人。至于具體到一件作品,可以對作品的作者、藝術師承、題材內容、 技法特色、題款印章、詩文內涵、題跋者及其題跋內容,作品的流傳經歷、石渠對此作的著錄評價等做預先的功課。山水畫對一般觀眾而言不易懂,如有興趣,可購 買楊仁愷主編《中國書畫》、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學習下。祝您觀展愉快!
地藏《林》:為何《君子林》變成兩段了?這幾段中誰的竹子畫得最好?
楊丹霞:《君子林》在乾隆收藏時是七段一卷,重新回到故宮后,經專家們審定,起首李衎、末段王紱兩人作品為真跡,中間五段皆明代古董商為增其價 值摻入的贗品。為方便向公眾展示傳世作品稀少的此二人畫竹精品,特將原卷截成兩卷。李衎的墨竹如鳳尾搖曳晴空,筆筆中鋒,韻致秀逸,如昂藏不群的高士;王 紱畫竹則展現宿雨初霽,曉煙晨露間竹梢低垂之狀,如俯首尋詩的隱士。二人皆為畫竹巨手,為明清兩代乃至近現代名家所景從,是中國文人畫“四君子”題材的代 表人物。謝謝!希望有更多觀眾像您一樣,不僅僅把關注點只放在《清明上河圖》上:我們晉唐宋元部分的展品個個都是經典!
yanglai:這次石渠寶笈展出后的展品要回去“睡覺”三年了。故宮歷代書畫展這輪只展出一期,后面展期展品和這次有重復,如何展出呢?
楊丹霞:下邊我們會有明清兩代的專題展來解決這個難題。總之,好展、新展會越來越多,不覺得我們全院上下為了讓觀眾們滿意一直還蠻拼噠?我們的 武英殿今晨(10月11日)2點才關門哦,今夜(10月12日)還不知要到何時!明晨我們5點就要從家出發去換新展品了,為我們加油吧。謝謝!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