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萬壑松風圖
張淵教授的傳統功力十分深厚,這不是口中隨意一說就能“深厚”的,這需要史實和事實加以檢驗。試看她在十八、九歲臨摹古畫的經歷,擺在面前的“臨王蒙青卞隱居圖”、“臨巨然萬壑松風圖”等等,不由地不令人吃驚,這是十八、九歲少年的作品嗎?很難想象,一個十八、九歲的女少年,能夠如此精準地吃透八百年、一千年之前的大師們的心印與表現。要知道巨然、王蒙都是山水畫史上的巔峰、都是明清民國時期畫壇翹楚們的極致目標呀。

臨青卞隱居圖
什么叫“傳承”?張淵教授十八、九歲開始的學習經歷就是真正的傳承。巨然不是那么容易學的,王蒙更不是那么容易臨摹的。學習個皮毛,臨摹個皮毛,或許不難,難的是在學習和臨摹的過程中能夠把握住他們的精神和氣息,這才是真正的傳承。在山水畫十大皴法中,王蒙的青卞隱居圖創立了“牛毛皴”,張淵教授十八芳齡就已經領略到了“牛毛皴”的精髓,這不得不令人嘆為觀止的。
更加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張淵教授十九歲那年臨摹了一通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后,到蘇州洞庭寫生創作青綠山水長卷《東洞庭山圖》,竟然得到一代宗師吳湖帆先生的贊許,給予題字,并且特別注明“張淵時年十九歲”,這里面蘊含了太先生的多少深意,引人遐思不已。
![]()
《東洞庭山圖》
什么是“傳承”?這就是傳承。古人的筆墨精髓,在少年張淵的筆下竟然能紋絲不差地分別得以表現,不得不令人信服張淵教授之“傳承”絕非浪得虛名。由于家學的淵源,她能夠在少年時期學習之始就能走在正確的軌道上,這是令人羨慕的得天獨厚之處,也是“傳承”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發端和有力的保障。史傳北宋王希孟在十八歲被招進畫院,得到宋徽宗的賞識,大約半年后就創作出傳世的青綠“千里江山圖”。這說明青蔥的年華和深厚的“傳承”并不相悖。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