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沼澤之神》
自古以來的繪畫、雕塑、工藝品等表現頻率最高的禽鳥,當屬丹頂鶴了。牠的優美身姿和氣質得到人們的好評,有關丹頂鶴的故事更是流傳廣闊。傳說中牠經常和仙人一起登場,有時為仙人所乘,故有被人們稱為“仙鶴”,此外又有高人隱士之喻。由于丹頂鶴的壽命相當長,通常可以存活五、六十年。所以,自古以來被人們看作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征。在慶祝誕辰時常常用“鶴壽”這一詞表示慶祝。在北京故宮和清代皇帝的別莊頤和園宮殿里至今還保留著銅制的鶴和龍。另外,以“松鶴延年”為題的藝術作品更是數不勝舉,以致人們常以為丹頂鶴是生活在山間松林的。實際上牠并不是在山嶺間棲息的,也不是在松林樹枝上登高遠望的,那些只不過是人們的美好憶想,在自然生態中丹頂鶴生活在蘆葦及荒草的沼澤地。目前地球上的丹頂鶴大體可分成兩類;一種是候鳥,繁殖在我國東北部及俄羅斯烏蘇里地區興凱湖一帶,每年一過十月就開始南渡過冬,來到長江中下游的江蘇、安徽、江西等地;另一種是留鳥,棲息在日本。
丹頂鶴體態優雅,羽體潔白美麗,翅部具烏黑長羽,頸部長而可彎曲,朱紅色的頭頂雙腿細而長,無論覓食、梳毛,尤其舞動時,始終象一位訓練有素的舞蹈演員一樣優美動人。張淵教授于八十年代時從電視中觀看到了在黑龍江扎龍地區拍攝的名為“沼澤之神”的專題片后非常激動,頓時啟發了她的創作欲望。數年里創作了很多丹頂鶴題材的優秀作品,其中由六幅四尺中堂合成的巨幅通景屏《鶴鳴九皋 聲聞于天下》(414*69cm)、《曉煙渡翠微》(179*94cm)以及八尺橫幅《鶴舞千歲 祥和萬年》(224*124cm)等特別體現了生活在大自然生態中的丹頂鶴,牠們在蘆葦叢中或鳴叫或梳羽、舞動、瞭望、起跪助飛,姿態各異。在廣袤的沼澤淺灘上蘆葦叢生,以橫向的長披麻皴,逐步轉成拖泥帶水皴,轉而以淡墨橫拖,形成由近至遠的空間感氣勢宏大。畫面中丹頂鶴頸部黑毛翅根的長黑羽,用破筆點垛、濃淡、枯濕的墨韻運用,使畫面更加生動。

《曉煙渡翠微》
張淵教授很注重深入生活,她認為從生活中汲取源泉才能有創作的靈感。數年前特意到她仰慕已久的黑龍江扎龍丹頂鶴自然保護區觀察寫生,她所創作的四尺中堂《沼澤之神》(72*139cm)、工筆絹本《哺雛圖》(60*97cm),以寫實手法描繪了丹頂鶴對下一代的細致呵護,丹頂鶴富有曲線的長脖,雪白的羽毛與潑墨般的雙翼,頭頂奪目的紅冠筆直修長的雙腿在長足鳥類中首屈一指。她以宋元層層渲染的手法與沒骨寫意法相互穿插并用,無縫合成堪稱一絕。

《哺雛圖》
每年秋天南渡過冬時,丹頂鶴成群結隊南移,牠們在水灘經過先奔走而后飛,逐漸直沖云霄。飛行時頭腳前后伸直,鼓翼緩慢,常形成“V”或“Y”等形,遷徙期常于夜間飛行。張教授的巨幅《翱翔萬里 祥和千年》(242*89cm)即表現了在云端之中部分丹頂鶴在空中翱翔的景色。浩瀚云海里更生動襯托出鶴的優美、大度、豪放,正如張淵教授的人生,在藝術海洋中自由翱翔。

《翱翔萬里 祥和千年》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