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慧遠在廬山所創白蓮社在中國佛教史上有著赫赫聲名。北宋初年,杭州昭慶寺高僧省常于宋太宗淳化元年(公元990年)仿效慧遠結社之舉,創西湖白蓮社,吸引了一百多位在朝公卿參與,其中不乏當時的文豪巨卿,而這些公卿相繼投寄入社詩入社,這些詩作于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編為《杭州西湖昭慶寺結蓮社集》(以下簡稱《西湖結蓮社集》)并于昭慶寺刊行。人存政舉,人亡政息。自省常圓寂后,橫跨太宗、真宗兩朝,一度發展興盛的西湖白蓮社,也無以為繼。史載昭慶寺北宋末年遭逢火厄,故書板早毀,且《西湖結蓮社集》具有一定紀念集的性質,當時恐怕也不會輕易向社外人士發送,印量也不會太大(這從現存的這部書刷印清晰的字口可以看出)。以至該書僅見著錄于南宋紹興十五年(1145年)前后編的《秘書省續編到四庫闕書目》,此書目為南宋政府的官修書目,目的為查漏補缺作為國家征訪逸書的指南,彼時首都正在杭州,而《西湖結蓮社集》也刻于杭州,以政府之力優價購求(當時國家為搜求四方書籍開出的條件極為優厚,至于獻書可以做官),尚不可得,說明此書在南宋初年即已經在中國亡佚,并且在南宋以后的文獻里再未有關于此書的明確記載,自南宋《秘書省續編到四庫闕書目》確認此書在中國失傳距今已經近千年。

豈料海外尚存此書刊本,直到上世紀末,日本學者佐藤成順先生方重見此《西湖結蓮社集》刊本,于1997年《大正大學大學院研究論集》第21期發表《省常の浄行社について──北宋公卿の仏教への関心》一文。巧合的是,幾乎與此同時,四川大學古籍所的祝尚書先生雖未見到此書,卻同樣對省常的西湖白蓮社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依據其它文獻上的零星記載,撰成《宋初西湖白蓮社考論》一文(發表于《文獻》1995年第三期)。其后,南京大學的金程宇先生根據佐藤成順先生提供的復印件對該《西湖結蓮社集》中的存詩與《全宋詩》進行核對,發現除王禹偁的一首傳世外,其余皆為佚詩,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見其發表的文章《韓國所藏<杭州西湖昭慶寺結蓮社集>及其文獻價值》),但已無法從佐藤先生那兒獲知此書的最新線索。除此之外在日本,韓國再也找不到關于這部書的任何記載。
不意這件流寓海外,沉寂千年的孤本秘笈時下已回歸祖國,乃被北京卓德拍賣公司征集到,將于今年秋拍隆重推出!因為這部書時代高古,可資比較的現存宋版書不多,因此卓德拍賣公司對該書取樣送至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做了碳十四檢測,經碳十四測年的結果顯示其年代下限不晚于北宋晚期。并做了紙張分析,確定紙張為毛竹料與楮皮的混料紙,與傳世的北宋杭州及其周邊地區的用紙成分相符。并請李致忠先生,陳先行先生,方廣锠先生等國內著名學者進行鑒定,均一致認為此書為北宋刻本無疑。千載而后此書竟然又現于世,不能不讓人驚嘆。
傳世古刻珍槧中能斷為早于南宋的,基本為卷軸或經折裝的單刻佛經或大藏經零種(僅《開寶藏》開雕早于《西湖結蓮社集》)。經折裝的佛經以外,其他內容的書于全球公私所藏之北宋本僅有十幾部,可謂寥若晨星,并且基本上都在日本,被日本政府定為國寶或重要文化財,其中刊刻年代經核查可確認能早至與《西湖結蓮社集》同時代的,僅有今存日本的宋真宗景德年間至仁宗年間開雕的十四行本《史記集解》殘本。但無論從印刷史角度的版本價值還是從書中內容的文獻價值來看,十四行本《史記集解》都不可與《西湖結蓮社集》同日而語,因為十四行本《史記》有南宋紹興年間的覆刻本,而此書只有這一種刻本,無論從文獻還是版本角度看都是孤本。就目前掌握的資料看,此書可以算是現存的除佛典之外的宋刻本中年份最早的刻本之一。

從版本學上說,《西湖結蓮社集》有兩大特色。其一,刻書字體分顏、柳兩種。書首錢易《總序》用柳公權體,《總序》之后皆用顏真卿體。此種一部書里涵蓋唐代三大書家之兩種書風的刻本,在早期刻本中難得一見,除折裝佛經之外,正文用顏體刊刻的宋板書目前僅見于此書,不僅是宋初杭州當地刻工高超技藝的直接體現,而且顛覆了人們之前形成共識的宋代杭州地區刻書用歐體的看法,在版本目錄學史上具有重要標本意義。其二,版心無魚尾等后世線裝古籍的常見特征,亦顯示出該書高古的時代特征。
從文獻學的角度來看,首先此書對重新思考北宋初年的儒佛關系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佐藤成順先生及祝尚書先生已發其軔,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的學者跟進研究。其次,省常所創白蓮社除是一宗教社團外,又編輯社員詩集《西湖結蓮社集》,其文學色彩不言自明。尤為值得注意的是在入社諸公中還有北宋西昆體的開創性人物楊億,且其《西昆酬唱集》亦于真宗景德二年編刻成書。《西昆酬唱集》所選詩作與《西湖結蓮社集》所收詩作在創作年代上也基本可視為同一時期。因而,本書無疑是宋初文學史的研究者們不應錯過的新材料。另外,如有傳世名作《文房四譜》的蘇易簡,同時也還為省常的血書《華嚴經·凈行品》作過序,也是西湖白蓮社的重要人物。
北宋刻本《西湖結蓮社集》一書從現存的各種資料來看,可以算的上是宋刻本中的白眉,可以譽為當之無愧的國寶,針對此書卓德公司組織了國內古籍善本領域一流的學者專家進行論證并將舉行研討會,屆時歡迎廣大收藏愛好者參與關注。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