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鉅宋廣韻》五卷,晉陸法言撰,長孫訥言箋注

《三教圣像泥金手繪圖冊》(明末泥金寫本),為古時善男信女誦習時的供物,存世稀少,此次展出的圖冊由民間收藏家高濤提供

宋刻《注東坡先生詩》,現在全書四十二卷分藏于北京、上海、臺北的公藏機構,北京民間藏家韋力手中能有這一卷也十分難得
“冊府千華——民間珍貴典籍收藏展”正在國家圖書館展出,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由國家公藏機構組織的民間古籍收藏展覽。在中華文明的傳承脈絡 中,民間古籍收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據估算,我國公藏古籍善本中有九成是歷經各代私人藏家遞傳而來的。
國家圖書館稽古廳和佑文廳的展柜里,安靜地躺著115件珍貴典籍。這些典籍出自30位民間收藏家之手,上至隋代寫經,下至清代內府抄本,種類各異。大部 分收藏者并不愿暴露自己的身份,出現在展簽上的兆蘭堂、獨翠堂、東壁書屋、小殘卷齋、白河書齋等雅致的堂號,更增加了這個群體的神秘感。
一些民間藏家手中持有的藏品,足以達到“國寶”級的水平。如此次展覽中亮相的兩件隋代《大般涅槃經》,單紙長度達到140厘米,類似這樣長度的藏品,目前在全世界僅存6件,其中3件流失在英國,一件被中國書店珍藏,另外兩件則在我國民間收藏家手中。
非文化領域人士紛紛入手典籍收藏,固然與他們的精神追求有關,其實更與近年來古籍善本不斷升高的文物價值和市場價值有著密切關系。
二十多年前,古籍拍賣會尚未出現,古籍書店是這類收藏品的主要流通渠道。那時花10萬元即可拿下一冊宋版書,元版書的價錢更低,平均每冊才1萬元。時至 今日,古籍價格早已是另一般光景。以近幾年藏家們津津樂道的幾部古籍為例,南宋麻沙鎮南劉仕隆宅刻本《鉅宋廣韻》賣到3450萬元;明萬歷刻本《坐隱先生 精訂捷徑奕譜》拍出134萬元;清代林春褀“福田書海銅活字本”《四書便蒙》也已高達66萬元。
即便如此,一些經濟實力雄厚的買家出手時依然毫不含糊。杭州天堂傘業創始人王杭生曾是圈中有名的大戶,他于2000年殺入北京的古籍拍賣市場。那時候每 當遇到自己看中的拍品,王杭生根本不理睬報價,只是氣定神閑地一邊舉著牌子,一邊低頭看著拍賣圖錄,直到拍賣師報出他的號牌,宣布成交,才緩緩把牌子放下 來。
自古以來,民間古籍收藏便是公藏的源 頭和補充。中國人民大學研究員宋平生介紹說,這方面最早的記載是在西漢時期,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后,漢代宮廷曾廣向民間征集典籍。清代編纂《四庫全書》時, 也曾廣向民間征集典籍。鮑廷博因為捐書數量最多,還被皇帝賞賜《古今圖書集成》,這是當時藏書家所能獲得的最大榮耀。
時至今日,這樣的傳統依然被民間收藏家繼承下來。
清光緒年間的收藏家徐貞干所著《味青齋藏書畫目》稿本,是一部記錄了其所藏各類古籍善本的目錄,其中涉及稀世珍寶《唐人寫經》的詳細記錄。上世紀初, 《唐人寫經》自敦煌流出,散落世界各地,其中一部分后來入藏國家圖書館。近年來《唐人寫經》幾次展出,國圖都會同時展出《味青齋藏書畫目》,但這一稿本卻 是從民間收藏家孟憲鈞手中借來的。
一些民間收藏家扮演起國圖義務采訪員(指采買、尋訪文獻資料)的角色,自掏腰包幫助公藏機構查缺補漏。
日前,63歲的民間收藏家東方曉白剛從日本游歷歸來,和往常一樣,他又隨身帶回一批寶貝。東方曉白這次帶來的是一些19世紀中期至20世紀中期由日本出版的中國地圖和東亞地圖。回到國內,他便急匆匆地將這些資料送到國圖,請那里的專家們看一看是否有收藏的價值。
東方曉白多年前便開始關注海外出版的地圖文獻。2010年,他在英國倫敦一家古董商店偶然發現分別于1828年、1834年、1902年、1904年、 1920年出版的中國和日本地圖。這些地圖可以證明,臺灣及包括釣魚島在內的附近島嶼,一直被明確劃歸在中國的版圖范圍內,即使在《馬關條約》簽訂之后, 國際社會依然堅持這一態度。
在得知國圖征集釣魚島相關文獻之后,東方曉白于2013年將這五份地圖全部轉讓給國圖。
民間古籍收藏家對公藏機構的支持,是外人難以想象的。浙江圖書館館長徐曉軍說:“我們館原本只有《四庫全書》和一些普通古籍,后來通過藏家們的捐贈才收 集來大量古籍,尤其是善本。”國圖收藏的2.5萬部古籍善本中,也有大量來自私人藏家的捐獻和轉讓。特別是許多因戰亂、社會動蕩等原因流散在外的珍貴典 籍,正是借由民間藏家的搜集和保護,得以流傳至今。
清華大學圖書館研究館員劉薔甚至估算:“現在幾乎所有存世的古籍善本,九成以上都是經過歷代私人藏書家遞傳而來。”她說,今天公藏數量非常大,但這些書上遍布歷代私藏家印記,歷代藏家對傳統文化典籍的保護發揮了極大作用。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