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展海報
今年是故宮博物院建院90周年,故宮為此陸續(xù)推出一系列重要展覽。而自今天起在故宮武英殿和延禧宮舉行的“石渠寶笈特展”,將在11月8日前分兩期展出故宮書畫藏品近300件,其規(guī)格之高、藏品之精,在故宮博物院乃至全國博物館都難得一見。
展品珍貴破常規(guī)
“這個展覽實際上就是給皇帝曬家底兒!”故宮博物院書畫研究部主任曾君在介紹“石渠寶笈特展”時這樣概括。
“石渠”一名,典出《漢書》。西漢皇家藏書之處稱“石渠閣”,在長安未央宮殿北。清宮書畫著錄分三次編撰,分別在乾隆九年、乾隆五十八年和嘉慶二十一 年,因此成書分為《石渠寶笈》“初編”“續(xù)編”和“三編”?!妒汅拧饭仓浟藲v代書畫藏品萬余件,是書畫著錄史上的集大成者,為后人全方位多角度研究 中國古代藝術史提供了重要參考。
故宮博物 院院長單霽翔介紹,作為故宮博物院90周年院慶的重要活動,此次特展是故宮博物院書畫部數十位專家耗費數年整理研究的結果。故宮博物院目前統計出來的石渠 著錄,包括書法228件,繪畫1001件,共計1229件,其中宮內舊藏899件,新中國成立以后回歸藏品330件。
據介紹,鑒于展品的珍貴,此次展覽在武英殿東西配殿和延禧宮展場加裝恒溫恒濕設備、展柜,打破常規(guī);24小時供電,專人24小時值守。并控制同時在展廳內參觀的觀眾人數不超過200人,以保持良好的文物展品保護環(huán)境和觀眾參觀環(huán)境。
鎮(zhèn)館之寶全鋪開
在武英殿主展區(qū),展出的82件(套)書畫藏品,幾乎都是經典傳世之作。展覽還特別精選了清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五朝皇帝的書法、繪畫作品,首次集體呈現于觀眾面前。值得注意的是,清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五朝宸翰集體亮相,實屬首次。
作為公眾熟悉度最高的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可謂故宮博物院鎮(zhèn)館之寶,此次展出備受關注。特別是此次這一全長528厘米的書畫作品全卷鋪開陳列,亦 屬難得一見。10年前,為了慶祝故宮博物院80歲生日,這幅作品曾經展出。之后只分別在中國香港和日本展出,但都未曾全卷展開。因此,為保證這些珍貴書畫 健康穩(wěn)定,故宮博物院決定在兩個月的展期中間有一個更換展品的環(huán)節(jié),即10月12日將更換部分書畫展品,因此一些重要的書畫藏品實際展期只有一個月。
面對這些珍貴的古代書畫,觀眾們都有那么點“失態(tài)”,玻璃上時不時出現手印、鼻印,保潔員只能不停地擦拭。
名畫背后故事多
在武英殿西配殿,展覽主題為“重回石渠”,講述的是諸多書畫珍品曾如何流散出宮,又在社會各界的努力下重新輾轉回到故宮,并得到修復和保護。如北宋范仲 淹的《道服贊卷》(局部):乾隆時將此卷收入內府,倍加珍賞,民國時流散出宮,張伯駒從北京琉璃廠購得,1956年無償捐贈給國家,重回故宮收藏。而唐代 韓滉的《五牛圖》,不僅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更是目前存世最早畫在紙上的繪畫作品:上世紀50年代,由周恩來總理親自批示,從香港回購,回宮時已經破 爛不堪,上世紀70年代得以修復。
皇帝也有打眼時
《石渠寶笈》雖為皇家收藏,卻也不乏偽訛之作。武英殿東配殿特辟“考訂辯偽”展廳,通過真作與仿作對比,明辨是非,說明這些作品的時代和作者歸屬。如曾被乾隆欣賞的明代王寵《臨帖冊》,后經專家認定為仿作,實際應為經常仿王寵作品的人所作。此次展覽,真品也同時展出。
此外,與武英殿展區(qū)“典藏篇”相呼應的是,延禧宮設《石渠寶笈》“編纂篇”,整合以往研究成果,通過文物展現清內府書畫來源,《石渠寶笈》的編纂人員、編纂體例、版本與鈐印以及收藏地點,使觀眾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和研究《石渠寶笈》及其著錄的書畫精品。
此次展出的文物規(guī)格之高,一級品之多,在故宮博物院乃至博物館界都極為難得。如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圖》、東晉王珣《伯遠帖》等,皆為傳世書畫經典中之經典。這些重量級的展品,都在武英殿展出。
特展的開場作便是王珣的《伯遠帖》。200多年前,它與王獻之的《中秋帖》、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三件堪稱絕世珍品的書法,被乾隆珍藏在獨自賞玩書畫的私人空間里,而這間不足6平方米的小屋也因此被他改名為“三希堂”。
三希堂的三件珍寶,有兩件歷經坎坷終究回到故宮。而當年溥儀出宮時仍留在宮中的《快雪時晴帖》,現存放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