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大千在巴西“八德園”下廚炒菜
張大千不僅是一位國畫大師,還是一位美食大師,烹飪大師,他還創造了“大千菜”。
徐悲鴻在《張大千畫集》序中稱他說:“能調蜀味,興酣高談,往往入廚作美餐待客”。
謝稚柳也曾回憶道:“大千的旁出小技是精于烹飪且對客熱情,每每親入廚房做菜奉客……所做‘酸辣魚湯’噴香撲鼻鮮美之至,讓人聞之流涎,難以忘懷。”

張大千《蔬果圖》
在中國繪畫史上,真正懂吃會做的畫家只有兩位,除了張大千,另一位就是元代的倪瓚。倪瓚是“元四家”之首,字云林,撰寫過一部飲食著作《云林堂飲食制度集》,書中收錄了大約有五十種菜肴和面點的制作方法,其中最有名的一道佳肴叫燒鵝,做法獨特,被稱為“云林鵝”。

張大千《蔬果圖》
張大千既愛吃、又懂吃,這兩條是判斷美食家的重要標準。什么叫“懂吃”?不僅要知道一道菜的做法淵源,還要深諳這道菜的食材,并知道去哪家菜市場能買到,還要能下廚做出來——算得上全科素質。

張大千《蔬果圖》
當然作為一個美食家,最好要能在理論上有所建樹,這一點張大千也名副其實,他曾說:“中國之大,各地的風俗和地理條件不同,所以各俱風味。故此菜系大致以 三江流域形成三個流派:黃河流域形成北京菜系,以魯菜為主,風味取之于魯;珠江流域包括粵閩等省,形成粵菜、閩菜,風味取之于海;而長江流域則沿江由成 都、重慶直到江南,形成了川菜、揚州菜、蘇州菜,風味取之于水陸兼備。”

張大千《蔬果圖》
張大千對自己在美食方面的造詣頗有自信的,他曾說:“以藝事而論,我善烹調,更在畫藝之上。”

張大千《菜根香》1981年作
張大千對美食的喜愛自然也傳遞到繪畫創作中,他畫過很多白菜、蘿卜、蘑菇、竹筍、蔬果,這無疑與他對食材的喜好有關。在這幅畫著蘿卜白菜的作品里,張大千寫了一首石濤的七絕:“冷淡生涯本業儒,家貧休厭食無魚。菜根切莫多油煮,留點清燈教子書。”

張大千《蔬果圖》
張大千一生都把烹飪當做一門藝術來追求,在他的眼里,一個真正的廚師和畫家一樣都是藝術家。張大千曾經教導弟子:一個人如果連美食都不懂得欣賞,又哪里能學好藝術呢?所以張大千常以畫論吃,以吃論畫。

張大千《蔬果圖》

張大千《蔬果圖》
1981年張大千在臺北宴請張學良夫婦的食單,張學良拿回去精心裝裱成手絹,特在后部留白,次年邀張大千在上面題字留念。
于是張大千在上面畫了白菜、蘿卜、菠菜,題名“吉光兼美”,并題詩云:“蘿菔生兒芥有孫,老夫久已戒腥葷。臟神安坐清虛府,哪許羊豬踏菜園。”
當時在場的張群也應邀題字:“大千吾弟之嗜撰,蘇東坡之愛釀,后先輝映,佳話頻傳。其手制之菜單及補圖白菜蘿菔,亦與東坡之《松醪賦》異曲同工,雖屬游戲文章而存有深意,具見其奇才異人之余緒,兼含養生游戲之情趣。”
這一張集詩、書、畫于一體,有九位名人在錄的普通家宴菜單就一躍成了烹飪界和書畫界所共享的稀世藝術珍品。這件珍品在1992年美國華盛頓展出的時候轟動了當地的書畫界和烹飪界。

張大千《菜根香》1924年作
題識:予與素侯為寒素交,而封魯又為素侯至友,相識渝城以素楮屬畫,隨意寫蔬筍菜菔,所謂家常飯好吃,不失舊家風味也。甲子七月大千。鈐印:季爰之印、大千居士。

張大千《甘香圖》
款識:甘香得自淡之余,玉笙官廚味不如。他日閑居歌十畝,掩關常讀老農書。蜀人張大千。鈐印:張季、大千、苦瓜滋味。

張大千《田家風味圖》
款識:田家風味圖。大千居士張爰畫于海上。鈐印:張季爰印、內江張爰、苦瓜滋味。

張大千《山廚清供》1978年作

張大千《蔬果圖》
款識:白翁洗春泥,松上嚼脆梨,不須拋翠葉,留作聕頭黢,曾見大滌子有此本,大千居士張爰寫于大硯齋。

張大千《蘿卜圖》
款識:風味屬田家,品列瓜茹,灑懷正渴待尋他。最愛女兒紅一點,開到楊花?來復一丸佳,色勝凡砂,地黃莫與發生華,慣療刊風皮戲剪,圓帖雙鴉。調集浪淘沙。大千居士爰。鈐印:張季、大千、未始有極。

張大千《果疏圖》冊頁

張大千《蔬果圖》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