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瓷都景德鎮發跡于宋代。雖然宋代五大名窯各領風騷,而唯有景德鎮窯統領全國最大的窯系,他的拳頭產品青白瓷為數以萬計的南方窯口所爭相模仿,由此也改變了中國陶瓷的走向,為元明清景德鎮的騰飛奠定了基礎。
一千年前,工匠們在景德鎮找到了高嶺土,細白如雪的高嶺土是制作瓷器的絕佳原料,滿山遍野的馬尾松,更是為燒窯提供了大量廉價的燃料,一條昌江橫貫東西,“昌南”小鎮正孕育著China的諧音。而更為重要的元素則是“人”,“工匠來八方,器成天下走”。景德鎮成為中國制瓷匠人的精神家園。

宋代影青茶盞
這里的第一件藏品是宋代青白釉五瓣葵口碗,碗整體光素無紋,僅分五瓣葵口為飾,斜直壁,小底足,呈斗笠形。碗心積釉處泛淡淡的湖水綠色,整體淡雅、清新,為一件標準的宋代青白釉瓷器。從此件器物口沿分為五瓣,以及口沿有釉來看,其尚不屬于南宋大規模覆燒生產的青白釉碗,因此,此件器物還應算在北宋之列。

宋代影青刻花花口碗
第二件藏品同樣是一件宋代青白釉劃花紋葵口碗,但是,若將兩件碗放在一起,第二件碗的高貴、圣潔便不言而喻的體現出來。這件碗的葵口分為六瓣,為典型的宋代葵口器形,斜直壁,折腰,小圈足,此種折腰的器形,一直影響到元代樞府釉的小底折腰碗。碗心以竹刀劃出與碗型相一致的六瓣花卉紋,花卉并非是簡單的放射狀,而是逆時針旋轉收攏于碗心,此種曲線設計,增加的紋飾的動感,使整件器物活了起來。其花瓣上以梳篦淺淺的繪以紋脈,獨具南方器物的嬌柔氣質。
同樣是青白釉的器物,但是釉色相差一分,價格則不可同日而語。此件器物則是青白釉中之上品,可以用“薄如紙、白如玉、明如鏡、聲如磬”來形容。青白瓷在宋代產量極大,一窯可燒制出上萬件,盡管產量如此之高,但是能達到一流釉色的則是鳳毛麟角。釉子緊致、肥潤,不能有絲毫的串煙、黑瑕。做到這一點并不是靠運氣,而是憑借窯工的一系列工作,首先,要用最好的釉料,匣缽必須規整,密封必須一絲不茍,還要在燒造時占據最好的窯位,以保持均勻穩定的還原氣氛。釉子好的器物,往往伴隨有規整、細致的紋飾,這說明,窯工在燒制不同等級的器物時,是有著嚴格的區分的。

宋代影青茶盞一對
第三件器物是宋代青白釉茶盞及盞托一對,此套器物較為真實的還原了宋人的飲茶習慣。自五代起,南方地區窯口由于瓷土質量不斷提升,器物都做得很輕薄,由此帶來了“盞薄燙手”的問題,故而,盞托大量的使用。無論是童子奉茶,或者客人飲茶,皆捧著盞托,既滿足實際功能需要,也顯得高貴得體。此套器物,光素無紋,然釉色勻凈,又成套成對,頗值得收藏。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