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國“四君子”之一的張伯駒,因藏有天下第一墨寶《平復帖》和天下第一名畫《游春圖》,而名噪一時。
《平復帖》為西晉陸機的書法作品,是傳世年代最早并確實可信的名家墨跡。它是從隸書到草書演變過程中的一幅經典之作,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镀綇吞吩诮陙恚瑤缀跻恢笔菍m廷中的收藏之物,到清朝末年才成為皇室宗親恭親王的府藏。
上世紀30年代初,張伯駒在湖北賑災書畫展覽會上見到此帖,便立即向其主人、當時的恭親王孫子溥儒求購。但溥儒出價20萬大洋,張伯駒無力承擔。此年春節前夕,溥儒母喪,家中急需款項,張伯駒表示可先送上一萬銀圓,解燃眉之急。溥儒感動之余,愿以四萬元將《平復帖》出讓,索價僅為之前的五分之一。得此寶物后,張伯駒夫婦欣喜非常,把在京城的住所也更名為“平復堂”。此后,《平復帖》從未離開過張伯駒。即便是日本人求購、綁匪勒索,張伯駒也不肯轉手。
另一名作《游春圖》出自隋朝杰出畫家展子虔之手,是現存最早的畫作。畫原藏于故宮之中,上世紀三十年代被溥儀運到東北,是他從故宮帶走的1200多件珍貴文物中的翹楚。此后《游春圖》被北京一古玩商覓得,因收藏不便決定將其賣給洋人牟取暴利。消息傳出后,張伯駒甚為焦急,立刻同此人聯絡,要出資購買。對方開價800兩黃金。
張伯駒湊不出這么多錢,即刻找到當時故宮博物館館長馬衡,要其一定將《游春圖》收回故宮,但最終卻因經費問題作罷。無奈之下他到北京各地古董商行、書畫店游說,說《游春圖》不能出境,誰把它轉手洋人就是民族敗類。這件事被鬧得沸沸揚揚,古董商無奈決定以220兩黃金的價格將該畫賣給張伯駒。張伯駒得之亦喜亦憂,喜的是《游春圖》終于能得以保全,憂的是220兩黃金無處籌。為了讓此事盡快落定,張伯駒出售了弓弦胡同一所占地15畝的宅院,又讓其夫人潘素變賣了一些首飾,才湊足了銀兩。
這兩件作品最終在1956年和1952年,由張伯駒夫婦無償捐給國家,現均藏于故宮博物院中。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