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明杰
熱心的讀者發現,新民晚報藝術評論版上發表的文章時有相互“掐架”的,甚至一個版面上同時有觀點相左的稿件。譬如,今天本版另兩篇大作的作者我看觀點就不太一樣。上期版面上,劉旭光教授還“揪出”我去年的文章“鞭打”了一下。有讀者就說了,那你到底要我聽誰的?
如今的媒體,經常讓讀者丈二和尚摸不著腦袋,譬如養生宜忌,一會兒說這吃了長壽,一會兒又說這吃了生癌,簡直讓本來活得太太平平的人們不得安生。所以說,這種直接影響國計民生的事兒,譬如政策、律法以及醫藥、食品、環衛等等標準之類,不可朝三暮四,要推敲成熟才推出,一旦推出則要相對穩定。然而,藝術恰恰相反。
藝術是人類想象力的實驗室,它不宜太老成持重。它不直接影響國計民生,所以不妨放開思維,放開膽量去探索,去討論。包括藝術批評也是如此,它要求的不是批評者代表了正確,而是批評者激勵了人們的思考和討論。
應該建立一種怎樣的藝術評論氛圍呢?我想起了一位年輕的網站創辦者曾跟我說,他們公司里開會策劃方案時,那些和他差不多年紀的員工常跟他吵得面紅耳赤。他很喜歡這種氛圍,只有這種自由平等的爭吵,才會激發大家潛在的智慧,才有利于事業發展。
我想,至少在新民晚報藝術評論這個版面上,我們不妨這樣自由平等地爭論。我是所有作者和讀者的侍者,你們更可以拍報紙上我的文章。
不同觀點的爭論,不是說一定要最終誰征服誰,而是辯論雙方可以通過辯論檢驗各自的觀點,完善了各自的論據,彌補了各自的漏洞。譬如劉旭光教授的批評文章,并沒有改變我的觀點,但我從他那里也認知到我原來的疏漏和誤區,如果以后再闡述觀點時或許會更完善些。因此,我們要感謝那些與我們觀點相左,肯“浪費”他們寶貴的時間寫文章批評我們的人。
作為大眾傳媒,應該力求公正客觀,但編者也會有個人好惡和局限性。所以我們要提醒自己,藝術是個兼容并蓄的大生態,即使我們不懂、不喜歡的藝術風格、形式和理念,也要讓他們發出聲音。當“當代藝術”如日中天時,我們不妨讓批評家來戳戳它的軟肋;而當它像過街老鼠時,我們要聽聽它的道理。同樣,當經典藝術“橫行霸道”時,我們不妨給它潑潑冷水;而當它門前冷落時,也不妨給它鼓鼓氣。這樣做,不是為了彰顯批評的權利,而是遵循藝術創作的規律,營造一種激發人們思考和藝術家“斗志”的氛圍。
至于讀者問“到底聽誰的”,我說聽您自己的。這樣說不是“搗糨糊”,而是真誠的。您不能僅靠一篇文章、一個版面來了解藝術,您要自己去學習,通過了解藝術史,通過觀賞實物,通過對比,通過人生的體驗等來感悟。這樣,您才不容易被誤導,被忽悠;這樣,您才會發現藝術的力量所在。
有些藝術機構的負責人并不害怕批評文章,而是害怕他們的上級領導拿著報紙上的批評文章來指責他們。這也是我比較顧慮的。在此給各位支一招,您如果贊同批評觀點那當然好,如果您不贊同,你就拿著本期報紙給領導看,告訴他:藝術批評只是一家之言,我不同意他的觀點,我要寫文章反駁之!如果您言之成理,言之有據,本版竭誠歡迎。
藝術評論人在報紙上掐架:究竟聽誰的
藝術評論人在報紙上掐架:究竟聽誰的
藝術評論人在報紙上掐架:究竟聽誰的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定制獨一無二
打造專屬手機殼!
打造專屬手機殼!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