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個人的財富積累不斷增加,人們通過投資股票、基金、銀行理財產品等實現“錢生錢”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人們強烈的理財需求驅使之下,眾多理財陷阱也隨之出現。為了使投資者能準確避開理財陷阱,保護財產安全,理財師盤點了系列“理財陷阱”,一起來學習。
陷阱一:藝術品投資遇 “雅局”
風險小、升值快、收益高,藝術品投資的這些特征使得它在投資市場越來越受人們歡迎。而藝術品的風險小也是人們熱衷投資的最重要原因之一,一旦驗證是真品,其市場價值就很少有下跌的風險。
對許多藝術品投資者而言,風險主要集中在對藝術品的鑒別上,很多藝術品投資的陷阱往往出現在這個環節。有很多騙子拍賣公司伙同所謂的“鑒定專家”,要么作虛假鑒定,要么亂估藏品價值,收取高價鑒定費和前期“拍賣服務費”、展覽費等各類費用。
點評:為了避免因為缺乏判斷力而帶來財產損失,建議投資者們在投資之前能對拍賣行業有深入的了解,在藝術品鑒定和拍賣環節加倍小心,要通過國家工商局網站提前了解鑒定機構和拍賣公司的資質,以避免落入陷阱。
陷阱二:國外基金變成“龐氏騙局”
做投資的人往往都有些急功近利,想快速賺取收益,一些不法分子往往利用投資者的這種心理,以“國外基金”做噱頭,編造能快速獲取高額回報的謊言,吸引投資者們投入資金。實際上卻是打著“國外基金”的旗幟,通過網絡、短信等做著傳銷詐騙和非法集資的事。
點評:一般而言,投資是有風險的活動,它的收益也與投入和風險掛鉤。所以,當遇到這些打著“低投入、低風險、高收益”旗幟的投資項目時,不要輕易相信。世上沒有那么多天上掉餡餅的好事,多關注理財陷阱的特征,在你沒有仔細了解前,不要輕易打開你的錢袋子。
陷阱三:買房遭遇“霸王條款”
“買的沒有賣的精”,這句話用在房地產行業是最合適不過的了。不管你有哪些要求,房產銷售員們都能吹的天花亂墜,給你列舉出無數個好處來。目的就是讓你簽合同買房,而在簽合同時,很多人往往沒有細看合約內容就簽字,結果在最后卻發現合同有很多限制甚至損害了自己合法權益的“霸王條款”,卻奈何早已簽約而百口莫辯。
點評:在如何應對房地產“霸王條款”這一問題上,建議少聽多看,不要受房產銷售員的誤導,簽約的時候仔細閱讀合約內容,確認補充協議是否合理,如有認為不妥當的地方,應及時咨詢相關人士。
陷阱四:股市低迷遇“專家薦股”
盲目跟風是許多初入股市的股民一個很明顯的特征,他們對股市格局走勢沒有專業的了解,只能慢慢摸索著前進,大多時候會受到一些所謂的“專家”言論的影響。尤其是股市低迷的情況下,一旦某位專家“看好”哪只股,再發表些觀點言論,股民們便會奉為圣經,蜂擁而上,等股票炒起來了,卻發現莊家撤了資,只剩下他們這些散戶股民含淚嘗苦果。
點評:“專家薦股”很多時候是所謂的“專家”與炒作股票的莊家合作故意設的局,目的就是為了把股票炒起來,從中獲利,把風險和損失留給散戶們承擔。因此,初入股市的投資者們,自己要對股市有一定基本的了解,不要盲目聽信專家觀點。
陷阱五:銀行存款變成保險
很多人都認為銀行應該是錢財最安全的去處,不存在什么風險和陷阱。然而,事實上卻是,近些年來“銀行存款變成保險單”這樣的消息不斷爆出。“存款變保單”是銀行理財比較常見的陷阱,它的目標人群是那些對于銀行產品不甚了解的客戶(主要以中老年為主),銀行保險銷售員通過混淆信息,誤導客戶把保險當成存款業務辦理。
點評:銀行客戶在購買相關理財產品時,一定要仔細了解產品的相關內容,認真閱讀合約的條款細則,有任何不理解的地方都應及時咨詢相關人士。
投資理財不僅有收益風險,還有很多人為設置的陷阱,因此入行需要更加謹慎!很多時候,投資者們需要擦亮自己的雙眼,仔細辨別什么是真正的優質的理財產品,什么樣的理財機構才是正規合法的機構。如此,才能把握投資獲利的機會。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