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陽
陳廷友的山水畫,清新靈動,氣韻超邁,明靜洗煉,纖塵無染,似太清之山上清之水玉清之境。陳廷友像一個云中使者,騎在白鹿之上,將手中之筆當作拂塵,拂去了人間山水的俗緣,其作品灑脫空靈晶瑩剔透,清之又清,純之又純。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陳廷友的山水畫,寄意于煙霞,忘情于丘壑,靜思于扁舟,釋然于云靄,傾心于飛瀑流泉,潛蹤于山重水復,既有道的超逸,又有佛的頓悟。“其筆峰入于山川林木之內,其精神駕馭于山川林木之外(亞明語)”,使作品與宇宙生命渾然相合構成獨具個性的生命空間。
陳廷友并不刻意去掘發宇宙空間的生命奧秘,而是在自然本體的詩化中凝聚宇宙空間的生命主旨,于盎然生機中點化萬物提升性靈,追求自我生命和普遍生命的鏈結,將古之山水和今之山水融會貫通,將流逝久遠的古人生存空間和正在流逝的今人生存空間化合一體成為永恒,讓心靈長久漂泊者在那里構建一個可以安頓生命的港灣。
陳廷友悠然自得地站在個體生命空間之外,漫無邊際地俯瞰山山水水蕓蕓眾生,漫不經心地呼風喚雨指點江山,平心靜氣地繪出一個個可以愉悅生命安頓魂魄的性靈家園,在那里人們既能撫平歲月的創口,又能找到精神止泊之地。
人們徜徉在陳廷友的山水畫里,既能追溯古典,又能重溫當代。像《深谷幽居圖》、《家在山水間》、《山到秋深紅更多》等作品所呈現的山水意象,實非凡境,此境只應天上有,人間無處覓清蹤。人們似乎隱隱約約聽到了來自天上的樂音,這樂音像徐徐而來的清風舒筋徹骨淋漓心脾,恍若自己飄臨仙境立觀對弈做了一回爛柯人。
陳廷友也有大量食人間煙火的作品,之所以說“食人間煙火”是相對于他的大部分不食人間煙火的畫作而言,因為這些畫作更貼近生活貼近民間,像《江村雪霽》、《湖光山色》、《秋壑煙云》、《峽江行舟》、《松下問童子》等,這些小品也寫得情趣盎然氣韻生動詩味蘊籍,一派淡泊寧靜自然純粹之光景,一幅畫乃一生命空間,一幅畫乃一性靈家園,人們到此可以養恤半日,靜聽晨鐘暮鼓,臥看云飛云駐。
上面這些文字是筆者十余年前讀陳廷友山水畫時的感悟,后來收入我撰寫的《新徽派論》一文。從那時至今,雖說陳廷友辦畫展的消息經常見諸報端,但我卻未曾系統地讀到他的近作,在他受邀赴北京榮寶齋辦個展前夕,我應約到他的畫室,品讀了他即將赴京展出的新作,當我走出陳廷友的畫室,忽地想起宋人王安石“意態由來畫不成”的詩句,覺得陳廷友所寫的山水,是天地造化之大美,就像美人的“意態”那樣,與生俱來,原本是“畫不成”的,但由于他的堅守,由于他二十年如一日,苦心孤詣踽踽獨行,他心往神追的那個美人的“意態”已躍然于他的尺幅之中。
近十年來,陳廷友一如既往地默然決然地經營自己鐘愛的性靈家園。他的畫作在整體上給人以冰清玉潔、脫盡塵滓的美感愉悅。王羲之云:“在山陰道上行,如在鏡中游”;蘇東坡云:“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當你進入了陳廷友的畫境,就會感受到自己如在鏡中游,會感覺到畫中山水染上了人的性靈,氣韻在境象間流動,萬象在靜寂中吐露光輝。你會流連忘返想真實地成為畫中人,滌除元覽,澄懷味道,讓自己的心靈隨性地暢游于空明澄澈的畫境里,心無掛礙地沉浸于亦詩亦樂如夢如幻的審美享受之中。
中國人欣賞自然山水,由實入虛,即實即虛,漸入玄遠之境。晉人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目送歸鴻,手揮五弦”的意趣。這使中國山水畫自始即是一種“意境中的山水”。“晉人以虛靈的胸襟,玄學的意味體會自然,乃能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從而建立了最高的晶瑩的美的意境(宗白華語)”。這種性靈意境,司空圖《詩品》謂之“空潭寫春,古鏡照神”。到了元代,倪云林“洗盡塵滓,獨存孤迥。潛移造化而與天游(惲南田語)”,創建出玉潔冰清、宇宙般幽深的山水靈境。從晉宋到元,一脈相承,人們一直追慕光明鮮潔,晶瑩發亮的意象。這些意象因為染上了人的性靈,又都具有人格美的象征。
陳廷友山水畫直追元晉,以“最高的晶瑩的美的意境”為宗旨,洗盡塵滓,獨抒性靈,意態由來,不拘格套,風神瀟灑,浪漫自在。老子曰:“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陳廷友仁厚、友善、樸拙、堅韌,敏于畫而訥于言。他經年累月腳步匆匆,意態忽忽,游心于山水天地之間,沉酣自然,潛心悟道;他深諳老子“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的理趣;專心致至地以《詩經》中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莊子寓言中的“藐姑射仙人,綽約如處子,肌膚若冰雪”以及曹植、顧愷之筆下的“洛神”等美人“意態”為范式,來寫他性靈深處美的心象。畫境晶瑩剔透又渾厚涵蘊,寫春照神皆氣韻迢邁。
陳廷友追慕晉宋人的審美理想,以歷代美人的“意態”為范式寫山水,因此他筆下的山水都染上了美人的性靈。陳廷友描繪的山水是天下最美最具性靈的山水,美的山水就像美人的“意態”一樣是難以畫成的,而他卻要用美人“意態”寫像“美人意態”一樣美的山水,這就難上加難。陳廷友“結廬在人境”,“滌除元鑒”,“知白守黑”,“營魄抱一”心無旁騖,擯棄一切紛擾,專注“美人意態”,二十年磨一劍,想成就的就是這件“難上加難”的事情。
在陳廷友畫室看了他即將赴京個展的畫作后,我以為陳廷友將這件“難上加難”的事情做成了,他把“畫不成”的畫成了。美人的由來“意態”在他的近作(2008—2014年間)中“綽約如處子,肌膚若冰雪”,“神光離合,乍陰乍陽。竦輕軀以鶴立,若將飛而未翔。轉眄流精,光潤玉顏。含辭未吐,氣若幽蘭(曹植《洛神賦》)”,性靈鮮活,氣韻如虹。光潔發亮,美不勝收。
陳廷友的近作亦如美人“意態”,也是自然天成,想要用語言表述他畫境中的美也是“語不成”的。因此,筆者建議人們盡可能多地走近畫家走進畫境,只有進入到陳廷友創造的“最高的晶瑩的美的意境”里,才能真實地領略“美人意態”的性靈與神韻。在此,筆者先從陳廷友山水畫近作中挑出一些我以為最具性靈意蘊的畫作,期待與朋友們在觀賞陳廷友畫展時一道駐足切磋品鑒。
《雨過泉飛亂壑松》、《雨過秋山》、《黃山云壑松風》、《江南春雨》、《松壑秋云》、《江南春雨潤如酥》、《來去白云間》、《黃山松云流水攬勝》、《黃山煙云》、《人間仙境》等畫作,雨霧、流泉、瀑布、煙云在峰巒松石間起舞弄倩影,畫境有的意態朦朧;有的清澈淋漓;有的如洛神流風回雪;有的如伊人在水一方;有的掩面含羞溫暖似黃山云,有的潤物無聲細膩如江南雨。
《江南無處不春風》、《高山流水覓知音》、《家在青山綠水間》、《獨釣寒江雪》、《溪山高隱》、《黃山云瀑奇觀》、《桃花源里人家》、《一覽眾山小》、《寒山積雪》、《虎溪圖》、《寒江瓊玉》、《聽瀑圖》、《臥看云起時》、《寒江獨釣圖》等畫作,清曠、幽遠、寧靜、高古,“現傳統風范又注入現代美學意識(亞明語)”,既有古典美人的氣韻,又有現代美人的優雅。觀畫中人“手揮五弦”忽聽“眾山皆響”;看孤舟翁獨釣寒江雪頓感古風清揚;尋常百姓住在桃花源里耕種;高人逸士臥居深山觀瀑聽泉;“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隱者隱于斯,逝者逝于斯。仁者樂于斯,智者樂于斯。春秋秦漢晉,唐宋元明清,風光輪流轉,山水萬古新。
《雨過山色潤》、《云起幽谷》、《流云飛瀑》、《云煙深處》、《云深晴亦雨》、《峽江云》、《雨后瀑聲渲》、《云深不知處》、《翠峰競秀》、《黃山晨曦》、《山后瀑聲渲》、《山上層層桃李花》、《松風云海》、《天上玉屏》、《云起峰浮》、《獨立云海間》等畫作,清澈、靜謐,畫境確如“空潭寫春,古鏡照神”;天上玉屏翠峰如洗,松風云海倩影澄澈;晨曦微染,紫氣初升,桃李不言,飛瀑聲渲;靜而向動,動而向靜;仙境趨凡,凡境趨仙;恰如剛剛出浴的美人,素體朝天,光亮剔透;亦如儀態萬千的神女,飄云而來,攜霧而出。
《瑞雪》、《黃山桃花溪》、《黃山雪霽》、《雨后初晴》、《朝暉》、《白描黃山》、《仙人對弈》、《流云飛瀑》等畫作,以晉宋人的審美理想追慕“黃山派”之靈之影之質(清人有“石濤得黃山之靈,梅青得黃山之影,弘仁得黃山之質”的評說),寫出了性靈境界中別樣的風景。瑞雪、雪霽、初晴、朝暉皆“綽約如處子,肌膚若冰雪”,恰如洛神“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御”,皎若朝陽,潔如初月。“美人意態”隨性靈自由流淌,疊出的峰巒,浩渺的云海都因性靈的濡潤而生機無限。
陳廷友的山水畫積稿盈室,本文不再一一評述。“意態由來畫不成”,陳廷友做到了“畫得成”,而筆者對其畫成的“美人意態”卻難以“語成”,因而只是略語。不當之處,敬請方家指正。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筆者相信:陳廷友山水畫的性靈意蘊也會像明月一樣照亮今人和后人。陳廷友還會一如既往地追尋“最高的晶瑩的美的意境”,我們期待他“獨抒性靈”的更多佳作問世。
(作者:安徽師范大學教授、原安徽文化時空總編、著名美術評論家)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