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不同理念的抽象藝術拿來打包談論、買賣,好像是大家發(fā)現(xiàn)了什么新寶貝一樣,其實這是當代藝術市場進入“猴市”的表現(xiàn),所謂猴市就是大家挑來挑去舉棋不定但還是想押注未來的市場。
有藝術家朋友說,“拍賣行、畫廊也勢利眼,前兩年看新水墨新工筆市場好,都紛紛做他們的展覽、賣他們的作品,現(xiàn)在看市場不太好了就偃旗息鼓,現(xiàn)在轉而做去年下半年以來比較熱門的抽象藝術”。
這說來也正常,無利不趕早、30年風水輪流轉等等習慣性理論都可以用來解釋。相比新水墨、新工筆以水墨或者技法(工筆)來定義的模糊性,雖然“新”強調了一種有別于傳統(tǒng)水墨畫的風格,但是終究內部風格萬千;而抽象藝術則是以一種有比較明確定義的風格進行定義,而創(chuàng)作材料反倒其次,因為油畫、水墨乃至裝置、雕塑都可以制造出抽象這種風格來,雖然大家還是主要談畫,畢竟這是最好賣的藝術品。
中國當代藝術中的抽象藝術從1980年代就冒頭了,可以說吳冠中就是從具象繪畫到一種兼有抽象和表現(xiàn)主義的抒情藝術風格。后來,此路人馬也有不少,而觀念藝術領域注入理性繪畫、北方群體等都可以說也帶有一定抽象繪畫的元素。1990年代以來又有丁乙、尚揚、梁詮等藝術家進行探索,后來則是王光樂等年輕藝術家接踵。可是細看,其實這幾代藝術家進行抽象創(chuàng)作的基本理念有很大不同,一種例如吳冠中、尚揚等,是從具象開始進行的抒情性的抽象,立足點還是有一定的繪畫性——構圖、形態(tài)、肌理;而丁乙等的抽象藝術可能和蒙德里安那一路更像,都是一種色塊、構圖的觀念性、理念性的反復重構;還有一些則是注重材料和空間的復制和多重組合。
這些不同理念的抽象藝術現(xiàn)在常被打包來談論或者買賣,大家好像是發(fā)現(xiàn)了什么新寶貝一樣。其實這是當代藝術市場進入“猴市”的表現(xiàn):從股市的術語來說,牛市當然是不斷上揚、全面看好的時候,2003—2007年的藝術市場就是如此;所謂熊市,就是2008年下半年之后幾年,一片鬼哭狼嚎;而猴市就是大家都挑來挑去舉棋不定但還是想押注未來的市場。
國際藝術市場和展覽網絡中,中國的抽象藝術其實沒什么動靜。畢竟歐美的抽象藝術已經有近百年的歷史,遺產豐厚而豐富,看中國的抽象難免有點小兒科。當代藝術也是“面貌大變”,從前F4的中國符號式繪畫作品幾乎不見蹤影,大家都努著勁要發(fā)掘“真正反映/解析了復雜當代中國的作品”,上月在紐約現(xiàn)代藝術館(MOMA)看到的新展中出現(xiàn)的華人藝術家是蔡國強、宋冬、馮夢波幾個人。
藝術界的生態(tài)講究“新”和“變”,過一段時間就要發(fā)明/尋找/編撰出新潮流、新話語,連帶著把來自中國的配菜也換一撥兒。和十幾二十年前不同的是,以前是單純歐美收藏家、策展人玩兒這游戲,現(xiàn)在海外華人、內地收藏家和機構也開始出錢出力和國外機構一起玩,贊助中國藝術家在紐約古根海姆、巴黎東京宮等機構舉辦展覽,要把自己看上的藝術家推出去搞得聲勢更大,汪建偉、劉煒等都是這幾年逆市進入國際視野。雖然從藝術家群體來說,狼多肉少,這樣被選上的是極少數,但畢竟民間這樣搞還是符合華人越來越財大氣粗的趨勢,帶動了藝術家走出去和知識信息的生產增值,以后中國當代藝術的權重還會升高——這和2006年前后國外炒作中國當代藝術那撥熱潮不同,那時候國外人炒主要還是內部消化,這次則大家都盯著中國內部的未來大市場。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