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當代藝術的一貫傳統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并給艱難的處境冠以標題,量化其持續的時間或一個特定行為的重復次數。
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起,丁乙就一直專注于創作由小型十字圖案所組成的抽象畫。6個月來,他為了2015年在上海龍美術館西岸館的個展,每天堅持工作15小時,創作出了10幅高約5米的新作(《十示之2015 1-10》)。盡管如此,丁乙認為自己并不能被歸于上述的傳統。
“我并不想有意去做一些困難的事,"丁乙表示,“對我來說,最主要的挑戰是用一種新的藝術語言來表達自我,而不是去簡化工藝。"
新作中的5幅作品為紅色調,另5幅為綠色調,各擺放于龍美術館寬敞的大廳兩側。由于“x"和“+"筆觸的內在文法依然存在,它們算不上是一種新語言,而更像是一種基于早期語言的獨特編程語言。不同之處在于它們更有力,且更復雜。這些新作品他在此前創作中嘗試的累加,其出處不難被看出來,而5幅作品的配色自極簡向極復雜過渡,如同網站應用的更新日志。
丁乙的作品總有點羅夏(墨跡)測驗的意味,他之前的畫作能讓人聯想到數不勝數的象征物,比如藤席、格子呢、格子布、方格花布、軍用迷彩服、二維碼、數學符號、民族國家的國旗、充斥十字架圖案的軍事墓地。這些新作品具有分形特征,它們像是同時發生在完全不同的維度上,一眼望去,就像芯片電路和都市夜晚的衛星圖像。對于參觀者來說,丁乙的作品有某種內涵意義,但丁乙并不想對此解釋太多。
“我在創作這10幅新作品之前,考慮到美術館內高高的混凝土灰墻,所以選擇了堅固的膠合板,以黑色為主色調,這樣一來,空間和作品本身就有了一種很強的聯系。而作品之間既有聯系也有對比——其中一組為紅色,另一組為綠色。"ding-yi_pic2
中國股市價格漲漲落落,公眾對此十分關注,而紅色和綠色成為了財富指標的代言,因此丁乙在顏色上的選擇似乎也賦予了某種暗示。而事實上,他卻刻意回避了大眾的關注點。(展覽上也展出了以格子面料為底板的作品,但無一代表著紅白藍色的“外來務工人員格子衫",而這類格子衫明顯帶有強烈的社會政治意義。)
關于新作品,丁乙表示,“和股市的聯系完全是個巧合,我是在多次嘗試后,才選擇了熒光紅和熒光綠。我覺得這兩種顏色主題搭配新技法是最合適的。我也試過黃色,但發現它和木頭的原色太像了。"
為了創作這些新作品,丁乙在虹橋機場附近臨時租了一間1000平米的廠房。他還租了一臺移動升降臺,才能夠到作品的頂部,以便給它們上色,以及給懸掛畫作的輕木塊鑿邊。作品的超大規模以及對木工的使用,都是他之前所沒有嘗試過的——在開工之前,丁乙就木工技巧向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的桑老師進行了咨詢。切割在畫作表面留下的痕跡帶有不同的色層,給人一種在發光的錯覺。
“這種新工藝幫助人們了解和發現作品內在的共同文法規則,讓人們以一種新的眼光看待其他作品。"丁乙表示。
丁乙于1962年出生在上海,1983年從上海工藝美術學校畢業后,一直在一家玩具廠工作。20世紀80年代晚期,他開始產生用十字圖案作為創作主題的想法,那時他還是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的學生。
1993年,丁乙的幾幅黑白十字畫在威尼斯雙年展展出,這對他而言是一個重大突破。然而,在香港的一次展覽中,其中的兩幅相繼丟失,如今它們已經被歸還。在這次展會上,將會與丁乙整個藝術生涯中的一些其他作品一起展出。
由于印尼華裔藏家余德耀的捐贈,最近蓬皮杜藝術中心(Centre Pompidou)收藏了丁乙的作品。盡管丁乙前途光明,他仍舊舉止謙卑,即便是以中國藝術家的標準來衡量,也是如此。
他對十字圖案的癡迷看上去確實和他嘗試創作的作品尺寸、顏色和材質等所有其他方面有所相悖。“何所示"個展里展出了布面丙烯、格子呢、紙上粉筆、木炭、彩色鉛筆和水彩色鉛筆畫。使用的顏色有單色,淡色還有熒光色。2008年在與愛馬仕絲巾正式合作后,熒光色成為其使用的主要色調。
查克·克勞斯(Chuck Close)患有人面失認癥(或臉盲癥)。正因為如此,他十分關注肖像畫。他在網格上創作攝影寫實主義(或超寫實主義)畫作。丁乙的畫作與之類似,但除了已知受到蒙德里安繪畫風格的影響之外,丁乙對十字圖案的熱衷并沒有簡單明白的解釋,甚至連杜撰的解釋都沒有。30年來,他一直專注于解構、探究和重復這一形式。他在M50藝術區一間格外安靜的工作室內工作,如今他更加遠離喧囂,去了濱江的一間工作室。他認為“對于藝術來說,最好的生態環境就是騷亂中的一處寧謐綠洲。"
對于丁乙來說,不管工作室外發生了什么,布面油畫(或者最近的膠合板)上總是暗潮洶涌,直到生命盡頭。
丁乙的下一次展覽是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ower Station of Art)舉行的中國抽象藝術群展。策展人是李旭,展期為2015年8月22日至11月22日。請點擊此處觀看丁乙最新作品的創作視頻。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